番外 塔维尔其一(4 / 5)

加入书签

质数分布的终极公式、bsd猜想、

描述流体运动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存在性与光滑性问题、np完全问题、

规范场论的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代数几何的霍奇猜想……

这些对于普通天才而言如同天堑、足以耗尽毕生心血的难题。

在我面前,如同孩童的积木玩具一般,被轻易地组合、拆解、并最终证明。”

画面快切换:小塔维尔在不同的研究室、图书馆、甚至深夜的家中书桌前,以惊人的度演算着。

草稿纸堆积如山,上面布满了精妙绝伦的推导。

她的眼神专注而明亮,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眼前的公式。

偶尔,她的身形会因生命周期调节技术的副作用而微微波动,显得更稚嫩或稍显成熟,但那份越年龄的智慧光芒始终不变。

“在我11岁那年,”

塔维尔的声音继续,“我完成了对逻辑学基石之一——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第一次实质性的‘解决’或更确切地说,是‘越性应用’。

我成功破译了其深层的‘逻辑代码’,并构建了在特定公理系统下规避其限制的框架。

也是在那一年,我第一次开始真正严肃地思考‘命运’的本质。

虽然我的智商早已远成年学者,思维成熟度极高,但生理年龄毕竟还小。

心底深处,偶尔还是会掠过一丝属于少女的、对未知的好奇与悸动。”

记忆画面流转,塔维尔现实中操作着虚拟屏幕上复杂的试剂配方数据流,而编织脑海中的影像则同步展现出更多领域。

塔维尔同步叙述:“宏观宇宙的物理法则,微观粒子的运行规律,对我而言,都不过是掌中可以随意把玩的精巧模型。

我真正渴望探寻的,是驱动这一切的、那最根本的‘力’的源头。”

画面中,塔维尔的身形似乎稳定在了十二三岁的少女模样。

实验室的屏幕上不再是抽象的数学符号,而是飞滚动的、无比复杂的双螺旋结构——dna。

紧接着是rna、蛋白质折叠、各种细胞器的精细模型,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生物化学方程式。

大量的解剖图谱、组织切片影像、细胞电镜照片如同瀑布般在她眼前流过,被她的大脑瞬间解析、归类、理解。

“12岁,我通过自学和有限的实验条件,真正掌握了基因层面的编辑原理和技术。

那时,我第一次亲眼‘看见’了dna分子那优雅而神秘的双螺旋结构,窥见了生命最底层、最精妙的‘源代码’。

那一刻的着迷与兴奋,至今难忘。”

塔维尔的声音里难得地透出一丝极淡的怀念。

画面中,少女塔维尔穿着防护服,在生物安全柜前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显微注射仪。

她的眼神专注而充满创造者的光芒。

“13岁,基于个人的独立研究,我独自搭建了一套全新的、高效且可控的基因编辑体系——‘莫比乌斯环状编辑器’。

利用它,我可以精准地定位、剔除或嵌入特定的dna序列片段。

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基因改造实验,目标包括:

赋予实验体对特定致命疾病的先天免疫能力,或者进行定向的生理机能优化调整。”

画面再次切换,塔维尔仿佛又长大了一两岁。

环境变成了高温高压的材料实验室。

屏幕上不再是生物结构,而是充满了各种高能物理公式、晶格结构模拟、量子态密度图。

“当同龄人还在烦恼学业或懵懂情愫时,14岁的我,思考的是如何在地球常规环境下稳定‘锻造’出理论上的级材料——金属氢。

同时,”

画面中,塔维尔正在一台极其精密的仪器前工作,激光束在纳米级的材料表面刻蚀出复杂无比的炼金回路,

“我也第一次独立设计并成功雕刻出可用于实战的、纳米级别的‘炼金能量武器核心’,其精度和能量导率远当时的工业水平。”

记忆影像中,塔维尔的身形变得更加修长,介于少女与青年之间,约莫十五六岁的样子。

她站在一个巨大的环形装置控制台前,屏幕上不再是静态模型,而是狂暴的能量流模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