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的考验(3 / 5)

加入书签

如同猎人,在耐心的等待中,寻找着属于她的时机。她知道,仅仅感受压力是不够的,她需要用实力,在这片由顾清岚划定的“专业”领域里,为自己挣得一席之地。

    会议继续进行,焦点集中在如何将一幅十七世纪荷兰画派的静物画,其复杂的光影和细腻的质感,通过交互技术让观众能够“触碰”到画中物体的纹理。顾清岚提出的方案倾向于使用高精度的3D建模和力反馈设备,技术上可行,但预算高昂,且她提到某个关键传感器的采购周期可能长达数月。

    “顾总的方案在还原度上确实很有保障,”项目技术负责人沉吟道,“只是成本和时间的压力……”

    顾清岚微微一笑,气定神闲:“顶级的艺术体验,自然需要顶级的投入。我相信沈总明白,有些价值是无法用短期成本来衡量的。”她的话语中带着对沈清许决策风格的了解与信任。

    就在这时,一直安静聆听、笔尖在纸上快速勾勒的林未晞,轻轻放下了笔。

    “关于这个触感交互的环节,”她的声音清晰而平稳,打破了顾清岚话语留下的余韵,瞬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我可能有一个更优化,也更贴近项目‘融合’与‘普及’初衷的想法。”

    沈清许的目光立刻聚焦在她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专注,甚至微微向前倾身,做了一个“请讲”的手势。这个细微的动作,与之前倾听顾清岚发言时的公事公办形成了微妙对比。

    林未晞没有看顾清岚,而是直接看向技术负责人和几位核心工程师。“顾总提到的力反馈设备精度很高,但正如王工所说,成本和周期是问题。而且,我个人觉得,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过于精细的物理触感模拟,有时反而会削弱艺术欣赏本身带来的想象空间。”

    她拿起自己的笔记本,上面是她刚刚快速画出的简易示意图。“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放弃完全拟真的物理触感,转而采用‘视觉触感’与‘听觉反馈’相结合的方式?”

    她开始详细阐述:“利用实时渲染技术,当观众的手在特定区域做出‘触摸’动作时,通过摄像头捕捉手势,在屏幕上实时生成对应的、符合画作材质的光影变化和微小的色彩波动——比如触摸丝绸,泛起柔和的光泽;触摸粗糙陶器,表面阴影细微加深。同时,搭配极其精炼、具有空间感的环境音效,如指尖划过帆布的微弱摩擦声,或者触碰金属的轻微回响。”

    她一边说,一边在示意图上指点:“这种方式,技术上可以依靠我们现有的图像处理算法和音频库进行深度开发,避开了昂贵的专用硬件,能大幅降低成本,缩短至少一半的研发周期。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更诗意、更调动观众主观想象的互动体验,而不是试图完全复制物理现实。这更符合当代沉浸式艺术展的趋势,也更能吸引更广泛的、非专业领域的观众。”

    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她甚至引用了最近一期《自然》子刊上关于“多感官融合如何增强认知与情感体验”的论文摘要,以及某个成功运用类似技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潮的日本数字艺术团队案例,其数据引用之准确、案例之新颖,让几位技术人员都露出了惊讶和思索的表情。

    “当然,这只是初步构想,”林未晞最后谦逊地补充道,但眼神却明亮而自信,“具体的技术路径和效果验证,还需要各位专家进一步评估。但我认为,这或许是一条既能保证艺术感染力,又能兼顾项目可行性与市场吸引力的路径。”

    她说完,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先前对林未晞抱有疑虑的高管们,眼神已经从探究变成了惊讶,甚至带着几分欣赏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