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你说什么?再说一遍(1 / 3)
于佳佳仰望那面在风中飘摇的豆腐布,总觉得它像一面无声的战旗,预示着一场更加激烈的战斗即将打响。
第二天,市建委的“城市生命线工程研讨会”如期召开,这名字听起来就让人犯困,但对于佳佳来说,这可是块兵家必争之地。
会场里,大佬们正襟危坐,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装模作样气息。
于佳佳默默地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准备看戏。
这次研讨会,史无前例地设立了一个“民间感知”专题,听起来就像是“专家讲座”里突然插播了一段“广场舞教学”,显得格格不入。
白烨作为特邀嘉宾,西装革履地走上台,手里拿着一个U盘,表情严肃得像是要宣布世界末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白烨清了清嗓子,用他那略带沙哑的嗓音说道:“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说着,他将U盘插进电脑,一段混剪音频开始播放。
一开始,是嘈杂的噪音:锅炉工敲暖气片的声音、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孩子跳格子的声音、地铁进站的震动声……
这些声音,在城市里随处可闻,却从未有人认真倾听。
台下,有人开始窃窃私语,脸上写满了“这老头子又在搞什么名堂”的表情。
白烨提高了嗓门,盖过了台下的议论声:“这些不是噪音,是城市的脉搏!”
他激动地挥舞着手臂,唾沫横飞:“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密码!这些声音,蕴藏着无数的信息,是我们了解城市、治理城市的宝贵财富!”
紧接着,他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建议:“我建议,建立‘市民共振档案库’!所有重大工程前期,必须采集本土振动记忆!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将这些‘非语言智慧’保存下来,传承下去!”
台下,一片哗然。
“这老白是不是喝多了?还‘市民共振档案库’?以为是收集广场舞曲呢?”一个专家忍不住嗤笑道。
“就是,这玩意儿有啥用?难道还能预测地震不成?”
面对质疑,白烨丝毫不慌,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地看向主席台。
“我承认,这个想法还不够成熟,但这是一个方向!我们要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要尊重历史的记忆!”
就在这时,郑卫东突然站起身,打破了会场的沉默。
“我支持白烨教授的建议!”他声音洪亮,语气铿锵有力:“十三月管廊项目,愿做试点!”
此话一出,全场皆惊。
郑卫东可是出了名的“技术控”,向来只相信数据和图纸,怎么会突然支持这种“玄学”的东西?
于佳佳眯起眼睛,嘴角微微上扬
几天后,于佳佳接到了市建委的邀请,参与“市民共振档案库建设方案”的评审。
评审会上,专家们滔滔不绝地讨论着技术标准、数据格式、存储方式……各种专业术语满天飞,听得人头昏脑胀。
于佳佳却一言不发,静静地听着。
直到专家们讨论得差不多了,她才缓缓站起身,对着众人微微一笑。
“各位专家,我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也没有什么先进的技术,”她指了指放在桌上的一个空陶罐:“我今天只带来一样东西——一只空陶罐。”
接着,她又拿出了一份名单:“还有一份名单——全市87位能‘听地’的普通人,他们中有清洁工、有修鞋匠、有盲人按摩师……”
她顿了顿,语气平静地说道:“我提议,每人持一罐,定期录制环境振感,原始介质封存,永不数字化。”
“原始介质封存?永不数字化?于老板,你这是要搞复古啊?”一个专家忍不住说道:“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种老掉牙的东西?”
“就是,这玩意儿怎么保存?难道要建个博物馆专门存放这些陶罐?”
面对质疑,于佳佳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数字化当然方便,但有些东西,一旦转成字节,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真正的声音,是无法用数字来定义的,只有通过最原始的方式,才能感受到它的生命力。”
就在这时,一个苍老的声音从门口传来:“说得好!”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周正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