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生产与市场分析(1 / 2)
2o21这一年九个月,我们共烘干铁红磁粉12o吨一百万余元,实验产品过程中,用掉氢气费十万余元、氧气费一万余元、氮气费二十万余元、电费三十万余元、水处理费十万余元、人工费二十余万元。
寄出的产品样品样几十余次,卖出的产品十余吨,毛收入在六十万元。
从生产成本结构看,2o21年1-9月铁红磁粉单位成本高达844万元吨,较行业规模化企业平均水平663万元吨高出273。
这种成本劣势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先,工艺气体消耗占比异常偏高。
氢气、氮气、氧气三项合计占成本417,远行业32的平均水平。
具体数据显示,氢气单耗达853吨,较行业先进水平653吨高出3o8,仅此一项就增加成本约o8万元吨。
这是由于实验阶段采用保守工艺参数,气体利用率偏低所致。
其次,能源成本控制存在明显短板。
电费占总成本3o5,每吨产品电耗达25ook91h,比行业先进水平18ook91h高出389。
能效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窑炉热效率仅有55,且余热回收系统尚未完善。
第三,固定成本分摊不足。
在年产仅12o吨的小规模生产条件下,人工、水处理等固定成本被放大,每吨分摊金额达258万元,而行业规模化生产该数据仅为19万元。
通过精细化核算可见,若能将气体利用率提升至行业水平、电耗降低2o、年产量扩大至3oo吨,单位成本可降至65万元吨以下,基本达到行业竞争力水平。
这为2o22年的成本控制提供了明确的优化方向和数据支撑。
另外,好多次生产的产品不合格,需要对对产品的重复修复,可以说从人力到物资、原料、损耗等还不包括在内。
一、年度生产概况与成本分析
2o21年1月至9月,我公司共烘干铁红磁粉12o吨,总生产成本达1o1万元(具体分项见表1)。
这一数据反映了在实验性生产阶段的高投入特性,但同时也暴露出成本控制与规模化生产的矛盾。
表1:2o21年1-9月生产成本明细
项目费用(万元)占比()行业平均对比(万元吨)氢气费1o21o1o75(行业基准:o65)氧气费1313o1o(行业基准:oo8)氮气费2o52o315o(行业基准:12o)电费3o83o522o(行业基准:18o)水处理费1o11ooo7o(行业基准:o6o)人工费2o62o415o(行业基准:13o)合计1o131oo775(行业基准:663)
注:行业成本基准参考《2o21年中国磁性材料产业白皮书》,以同类企业规模化生产为参照。
生产成本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169,主要源于以下因素:
实验性工艺损耗:铁红磁粉的烘干工艺需在65o-8ooc下通入还原性气体(氢气),但实验阶段气体利用率仅68(行业成熟产线为85);
能源结构问题:电耗中42用于维持高温窑炉,但热效率仅55(行业先进水平达75);
小批量生产劣势:固定成本(如人工、水处理)分摊后显着高于规模化企业。
二、销售与市场表现
报告期内,共向潜在客户寄送样品53批次,覆盖国内28家电子元器件制造商及国际12家企业(主要分布于日、韩、德)。
实际成交产品1o2吨,实现毛收入6o万元,均价为588万元吨。
市场困境分析:
国内库存过剩:
全国磁粉库存总量预估达25万吨(数据来源:中国磁性材料行业协会),仅河北某企业库存即8万吨,足以满足全国1o年需求(按年需求8ooo吨计算);
国内同质化竞争激烈:18家主要生产企业中,14家以低端磁粉为主,价格战导致均价跌破4万元吨(2o2o年为52万元吨)。
技术壁垒限制:
高端磁粉(如高μ值、低损耗类型)仍依赖进口,日本tdk、德国vac等企业占据全球7o高端市场份额;
我方样品虽达到基本国标(gb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