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o章 万灵朝源经(2 / 3)

加入书签

为炼气、筑基期弟子打根基的入门功课。

以杨云天的修为境界与见识,参悟起来自是事半功倍,很快便理解了其中的关窍。

俗话说,眼看千遍,不如过手一遍。

杨云天当即取出一块品质寻常的“青岗铁”

,依照心法所述,开始了本源派炼器的第一步实践。

两日之后,当那块青岗铁被他从精心控制的炉火中取出时,已模样大变。

原本粗糙的表面变得温润,内里灵光流转,却又含而不露,赫然已是一件灵性内蕴的“灵胚”

仔细感知,其中蕴含的灵性,比之原始材料足足提升了一倍有余!

成果可喜,但杨云天却微微蹙眉。

这过程……效率太低了!

两日时间,若放在以往,凭借灵纹派的手法,他一炉法器甚至法宝都可能已经炼制完成了。

而此刻,却仅仅是将一块材料初步“唤醒”

,炼成了最基础的灵胚,距离最终成器,还隔着淬炼、塑形、固灵等漫漫长路。

“怪不得当日刘大猛直言时间不够……”

杨云天此刻深有体会,若真给对方充足的时间,让他以此法慢慢温养锤炼出一件本源之器,自己那柄依靠灵纹瞬间激威能的锤子,在纯粹的“质”

上,恐怕还真难以匹敌。

不过,他这两日便成功完成“感灵”

与“启灵”

,若是传扬出去,足以惊掉一众天工阁弟子的下巴。

寻常弟子,哪个不是耗费两三年,甚至更久的光阴,才能勉强摸到“感灵”

的门槛?

这其中固然有杨云天本身修为高深、神识强大的缘故,但更重要的,是他那远同阶的、深厚的炼器知识储备与掌控力,使得他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然而,杨云天对这“水磨工夫”

般的进度并不满意。

一来,参悟《万灵朝源经》的期限只有半年;二来,一个大胆的、能够加此过程的新想法,已在他脑海中成型。

“与其按部就班,不如试试那个法子……”

他眼中闪过一丝跃跃欲试的光芒,随即起身,化作一道流光,径直向着天工阁那人流汇聚的广场飞去。

天工阁的炼器广场之上,一如既往地喧嚣而充满活力。

数十尊制式炉鼎鳞次栉比,其中八成以上都升腾着炽热的火焰,弟子们围在炉前,全神贯注地操控着火力。

更有不少人在同门的炉鼎旁驻足观摩,低声交流,试图从他人的实践中汲取一丝半点的经验。

当那道身着素袍、气质与众不同的身影悄然出现在广场角落时,立刻引起了一阵细微的骚动。

不少弟子认出了这位前些时日名声大噪、技艺深不可测的洛长老,纷纷交头接耳,猜测着他莅临这低级炼器场所的意图。

宗门内的炼器场所并非仅有此地,这广场更多是为低阶弟子磨练基础、熟悉流程所设。

稍有成就的器师,往往更青睐于拥有更佳炉鼎、更精纯地火且环境清静独立的专用炼器室,鲜少会踏足这人声鼎沸之处。

杨云天对周遭的议论充耳不闻,如老僧入定般在角落盘膝坐下。

下一刻,一股磅礴而温和的神识之力,如同无形的潮水般悄然弥漫开来,精准地覆盖了广场上每一尊正在运转的炉鼎。

虽说“眼看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但此刻,杨云天便要反其道而行之,以自身强大的神识为眼,同时观摩、解析数十位器师的炼器过程!

他要以这种近乎蛮横的方式,海量汲取经验,加对“感灵”

、“启灵”

的沉淀与理解。

这些弟子手法或许粗糙,成功率也不高,但恰恰是那些因细微失误导致的失败案例,反而弥足珍贵。

它们如同一个个鲜活的警示,让杨云天能更清晰地洞察到影响“感灵”

与“启灵”

成功与否的关键节点与陷阱所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杨云天丝毫不觉得向这些初级弟子“偷师”

有何不妥。

在他眼中,这众多的低阶弟子,仿佛成了帮他进行海量“试错实验”

的助手,他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