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一纸合同,屈辱的二毛(2 / 4)
装上万吨的酒店和娱乐设施、重新铺设符合国际海事组织(IMO)标准的电力和消防管线……如果沒有原始的设计图纸,来告诉我们哪里是主承重结构,哪里是管线通道,哪里是薄弱环节,那么,没有任何一家保险公司,敢为这个项目承保!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港口,敢让这艘‘幽灵船’停靠!”
他摊开双手,脸上带着一种“我是商人,我只在乎风险和成本”的、理所当然的表情。
“没有图纸,我的改造成本和风险,将增加至少三倍!这笔买卖,就不划算了。我很抱歉,如果不能得到图纸,我只能放弃这次合作,去寻找下一个目标。或许,鹰酱海军封存在费城的那几艘老船,虽然旧了点,但至少,他们的图纸是公开的,我的保险公司也更乐意承保。”
办公室里,再次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徐航的这番话,逻辑上无懈可击,态度上更是强硬到了极点。
他根本不跟你谈什么军事机密,他只跟你算经济账,谈国际商业规则。
要么,船和图纸一起打包,两千万美元,现在就拿走。
要么,一拍两散,他去找别的“玩具”,而你们,就继续守着这堆不断生锈、每天都在吞噬着维护费的废铁,直到它彻底烂在船台上,变得一文不值。
这是一个阳谋。
一个赤裸裸的、不加任何掩饰的、逼着你做选择的阳谋。
马卡洛夫和维克多,无力地跌坐回椅子上。
他们感觉自己就像两个被逼到悬崖边的赌徒,手中唯一的筹码,正在被对方用一种他们无法拒绝的方式,廉价地收购。
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
切尔诺贝利那个巨大的窟窿,每天都在吞噬着国家最后的血液。基辅的财政,已经濒临破产。这两千万美元,对于庞大的国家机器来说,或许只是杯水车薪。但对于黑海造船厂,对于尼古拉耶夫这座城市来说,却是能让数十万人活下去的救命钱。
“我们需要……向上面请示。”维克多艰难地、从牙缝里挤出了这句话。
这既是拖延,也是他们最后的一丝希望。他们希望,那个曾经强大无比的、位于莫斯科的“中央”,能够在这个最后的时刻,站出来,阻止这场屈辱的交易。
基辅,二毛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大楼。
一份由尼古拉耶夫紧急传来的、关于“创律公司”最终报价的请示报告,被摆在了最高决策者的面前。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压抑。
“两千万美元,买走‘瓦良格’,还要附带全套图纸……这不是谈判,这是抢劫!这是对我们伟大联邦的公然羞辱!”一位头发花白的海军出身的官员,愤怒地拍着桌子。
“但是,同志,我们拿什么来拒绝?”财政部长愁眉苦脸地说道,“我们已经连续三个月,需要向莫斯科申请紧急财政援助,才能勉强支付公务员的工资。黑海造船厂那数万名工人,随时可能因为饥饿而走上街头!这两千万美元,是现金!是能立刻到账的救命钱!”
“可那是航母!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一个连面包都无法保证的国家,谈什么未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活下去!”
争论,在不同的部门之间,激烈地进行着。没有人能做出最后的决定。将国之重器当成废铁卖掉,这个责任,没有人敢承担。
最终,所有人的目光,都汇集到了那台可以直接连通克林姆林宫的保密电话上。
他们决定,将这个滚烫的“山芋”,再次踢回给那个名义上,依然是他们最高领导者的地方——莫斯科。
然而,他们等来的,不是一个清晰的“同意”或“反对”的指令。
而是一份由戈尔巴乔夫办公室下发、措辞极其模糊、充满了“新思维”色彩的电传批示。
这份批示,正是“同志”迪米特里,在克格勃内部,通过一系列复杂而又隐蔽的运作,最终影响并“催生”出的结果。他利用“切尔诺贝利事件国家安全影响评估小组”的身份,在草拟给戈尔巴乔夫的多种政策建议中,悄悄地将这份“模棱两可”的方案,夹杂在一堆更激进的“彻底拆解”和更保守的“继续封存”方案之间,并利用他对决策流程的熟悉,让这份看似中庸、实则暗藏玄机的方案,最终被那个急于甩掉包袱的最高领导人所选中。<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