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切尔诺贝利的阴影(1 / 4)
1986年4月26日,星期六。
对于莫斯科的大多数市民来说,这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春日周末。
阳光明媚,微风和煦,人们在阿尔巴特大街上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在公园里追逐着鸽子,一切都显得宁静而祥和。
然而,在这片宁静的表象之下,一股看不见的、致命的阴云,正从帝国辽阔疆域的西南腹地——二毛(乌克兰,以后使用这个,不然容易屏蔽)加盟共和国的北部,悄然升起,并随着西风,无声地、不可逆转地,向着整个欧罗巴大陆,乃至全世界,弥漫开来。
最初的迹象,来自遥远的瑞典。
4月28日,瑞典福什马克核电站的辐射监测系统,突然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工作人员惊恐地发现,他们厂区周围空气中的放射性粒子含量,超过了正常值的数倍。
起初,他们以为是自己的核电站发生了泄漏,但在经过了紧急的、全面的自查后,却发现一切正常。
紧接着,芬兰、挪威、丹麦……越来越多的北欧国家,报告了同样诡异的“辐射异常”。
一股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的放射性尘埃,像一个来自地狱的幽灵,正笼罩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上空。
恐慌,开始蔓延。
直到两天后,当鹰酱的侦察卫星,将其高分辨率的镜头,对准了那片位于二毛普里皮亚季河畔的、名为“切尔诺贝利”的区域时,全世界才终于看到了那幅如同末日般的、令人窒息的景象。
一座巨大的核反应堆厂房,已经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炸开的、深不见底的、如同火山喷发口般的巨大窟窿。暗红色的、高达上千度的石墨堆芯,正暴露在空气中,熊熊燃烧,如同一只凝视着天空的、邪恶的魔眼。一股肉眼可见的、夹杂着致命放射性物质的蓝色烟柱,从“魔眼”中喷涌而出,直冲云霄,在平流层中,形成了一片巨大而又诡异的、彩色的云。
灾难的真相,再也无法被掩盖。
在巨大的国际压力之下,莫斯科方面终于不再沉默。
官方的塔斯社,用一种极其简短、轻描淡写的口吻,向全世界发布了一则简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一个反应堆发生事故,造成部分厂房损坏。目前,事故处理工作正在进行中,已有两名工作人员在事故中丧生……”
然而,这份避重就轻的官方通报,非但没有平息恐慌,反而像一滴水滴进了滚烫的油锅,瞬间引爆了全世界的舆论。
在卢比扬卡广场2号,那座气氛永远冰冷的克格勃总部大楼内,迪米特里·波波夫上校,正站在第八总局局长克留奇科夫中将的办公室里。
他的面前,摆着一份刚刚由第五总局(负责国内反颠覆)和边防军总局联合提交的、盖着“最高绝密”红色印章的紧急报告。报告的内容,远比塔斯社那份轻飘飘的通稿,要沉重一万倍。
“……事故发生后的36小时内,由于基辅地方当局的迟钝和官僚主义,距离核电站仅三公里的普里皮亚季市,五十万居民,未接到任何撤离通知。当地甚至还为孩子们举办了‘五一’节前的庆典游行。他们完全暴露在了致命的辐射尘埃之下……”
“……第一批赶到现场的消防员,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直接冲上了燃烧的反应堆顶部。他们用血肉之躯,阻止了大火向邻近的三号反应堆蔓延。但在数小时后,他们全部因为急性放射病,倒在了自己的岗位上。他们是英雄,但他们也是无知的牺牲品……”
“……根据科学院的初步估算,四号反应堆堆芯中,至少有超过五十吨的、包含着钚、铯、锶等剧毒放射性元素的核燃料,被抛入了大气。其释放的辐射总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四百倍以上……”
“……为了扑灭石墨大火,并封住那个不断向外喷射死亡射线的‘火山口’,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填埋’。在接下来的几周内,我们将需要征召至少六十万名军人和预备役人员,他们将驾驶着直升机,冒着生命危险,向那个敞开的堆芯,投掷数千吨的沙子、硼砂和铅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将在未来的几年内,因为承受了过量的辐射,而死于癌症和各种并发症。他们将被历史,称之为‘清理人’(Liquidator)……”
报告的最后,是一份由国家计划委员会连夜赶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