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2 / 3)

加入书签

内部,激烈地进行着。

一方,是以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为代表的、思想还停留在“大舰队”时代的军方强硬派。他们声嘶力竭地疾呼,海军是联邦与鹰酱进行全球争霸的唯一利剑,削减海军预算,无异于自断臂膀。

他们认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库兹涅佐夫”号和“瓦良格”号这两艘重型载机巡洋舰的建造,以维持对鹰酱海军的战略平衡。

而另一方,则是以戈尔巴乔夫身边的经济顾问和改革派官员为首的“新思维”派。他们挥舞着触目惊心的财政赤字报告,尖锐地指出,正是这些吞金巨兽,拖垮了整个国家的经济。

他们认为,在“新思维”的指导下,联邦应该主动缓和与西方的关系,通过裁军来换取和平,将宝贵的资金,投入到改善民生的领域。

在一份他接触到的、关于政治局扩大会议的绝密纪要中,迪米特里看到了戈尔巴乔夫本人的一段批示,这段话,让他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

“……一艘航空母舰,并不能为我们的人民,换来一片面包。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是否真的需要两艘、甚至更多的、如此昂贵的武器,去进行一场我们根本打不赢的、也没有必要打的战争?……”

迪米特里知道,天平,已经开始倾斜了。

那艘还未建成的“瓦良格”号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它将从一个“国之重器”,慢慢地,变成一个无人问津的“政治包袱”,最终,沦为一块巨大的、滚烫的、所有人都想尽快甩掉的“山芋”。

他将这些观察和判断,用一种只有他和老刘才懂的、混合了化学分子式和古典乐谱的、独一无二的加密方式,写在了一张薄如蝉翼的特种纸上。

然后,在一个周末的清晨,他像往常一样,带着儿子伊万,去莫斯科河畔的跳蚤市场,淘一些旧书和邮票。在和一个卖旧唱片的摊主,讨价还价地交换了一张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黑胶唱片后,他将那张写满了帝国命运的纸条,夹在了唱片的封套夹层里,不着痕迹地,完成了又一次的传递。

他看着儿子伊万那天真无邪的笑脸,心中那股背叛祖国和信仰的巨大痛苦,再次如毒蛇般噬咬着他的灵魂。

但他别无选择。

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在未来那场注定到来的、无可避免的巨大风暴中,他才能为自己的妻子和儿子,换来一张能够登上诺亚方舟的、最安全的船票。

西山,冯振国的办公室。

夏日的午后,阳光正好,但办公室内的气氛,却比西伯利亚的寒冬,还要凝重几分。

冯振国、刘老,以及刚刚从凤凰厂赶来的老刘,正围坐在一张小小的茶几旁。茶几上,摆着那份由“同志”从莫斯科传回的、经过了层层转译的、最新的情报汇总。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经开始失控。其内部关于‘要大炮还是要黄油’的争论,已经白热化。海军的预算,首当其冲,被大幅削减。‘瓦良格’号的建造,已基本陷入停滞……”

“……乌克兰地区的民族情绪,正在被默许、甚至被暗中鼓励。尼古拉耶夫造船厂的工人们,已经将对莫斯科的不满,公开化……”

老刘逐字逐句地,念着报告中的关键内容。

冯振国和刘老,沉默地听着,他们的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但眼神,却带着顶级战略家的锐利。

他们知道,那头曾经让他们夜不能寐的北方巨熊,它的内部,已经开始腐烂了。

“看来,我们当初的判断,还是过于保守了。”冯振国缓缓地开口,打破了沉默,“我们以为,这头巨熊,至少还能再维持十年、甚至更长的体面。但现在看来,它的崩解速度,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是的。”刘老也点了点头,他的目光,落在了地图上,那个位于黑海之滨的、名为“尼古拉耶夫”的港口上,“戈尔巴乔夫,他不是在给一栋旧房子进行装修。他是在试图拆掉这栋房子的承重墙。而乌克兰,就是那块最关键、也最脆弱的承重墙。一旦这块墙倒了,整栋大厦,都将轰然倒塌。”

就在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姜晨,却突然开口了。

他是在会议进行到一半时,被冯振国一个紧急电话,叫过来的。此刻,他已经快速地浏览完了所有的情报。

“冯老,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