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昆仑之心—一体化反应堆(3 / 5)
昆仑”号的未来,是如何拍着胸脯保证“我们能行”。那些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此刻都变成了回旋在耳边、尖锐刺耳的笑声。
这记耳光,打得太重了。
它打掉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方案,更是他作为一名老军人、一名战略决策者的尊严和判断力。
然而,与刘老那几乎无法抑制的内心风暴相比,作为风暴中心的另一个焦点,姜晨的反应,却平静得令人感到诡异。
他没有愤怒,没有辩解,甚至没有一丝一毫的意外。
他就那么静静地坐在那里,仿佛王安邦院士报告中所描述的那些“工程学噩梦”,与他毫无关系。他的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眼神依旧深邃,像一潭古井,波澜不惊。
他只是在听。
认真地听,仔细地听。
他甚至能从王安邦院士那充满绝望的论述中,听出一种属于顶尖科学家的、严谨的逻辑和对真理的尊重。
他知道,王老没有错。在现有的技术框架内,他们的结论是唯一且正确的。
这记“耳光”,对他而言,并不痛。
因为它只是精准地,指出了那堵所有人都看得见,却都无法绕过去的墙。
而他的任务,不是去和这堵墙硬碰硬。
而是,直接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墙后新世界的大门。
他等待着,等待着所有人的情绪,从震惊到质疑,再到彻底的绝望。他需要让这股绝望的情绪,发酵到顶点。
因为只有在最深的黑暗中,那怕只是一丝微光,才会显得格外耀眼。
终于,当他看到刘老那紧握的拳头开始微微颤抖,当他感到整个会议室的士气已经跌入谷底时,他知道,时机到了。
他缓缓地放下了手中的文件。
“王老,各位前辈,”他的声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您刚才提到的所有问题,都切中了要害。无论是放大高温气冷堆,还是从零设计传统的大型压水堆,我们都面临着时间、技术和安全性的三重绝境。”
他站起身,走到王安邦院士的身边,拿起一支蓝色的马克笔。
“但是,我们似乎都陷入了一个思维定式。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把一个‘更大’的反应堆,安全地塞进船体里。却忽略了另一个可能性——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一个‘更聪明’的反应堆,放进去呢?
他没有直接反驳王安邦的结论,而是在白板上,画出了一个传统压水堆的简化结构图,那复杂的、由一回路主管道、蒸汽发生器、主泵和压力容器组成的系统,看起来臃肿而又脆弱。
“传统压水堆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这套庞大而又危险的一回路系统。”姜晨用笔,在那些粗大的管道上,画了一个红色的叉,“这些管道,是最大的安全隐患,也是占据空间和重量的罪魁祸首。法国人的失败,根源就在于此。”
“那么,”他的笔锋一转,在旁边画出了一个极其简洁、紧凑的模块化方块,“如果我们能将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主循环泵这些核心部件,全部集成在一个单一的、模块化的容器之内呢?如果我们能彻底取消掉这套复杂、脆弱、占据巨大空间的一回路主管道呢?”
“一体化反应堆?!”
王安邦院士失声惊呼,他那双浑浊的眼睛里,充满了错愕!
作为核物理领域的泰山北斗,他当然知道这个概念!
这是全世界核动力工程师们梦寐以求的、只存在于理论和概念设计中的“圣杯”!
它从物理结构上,根除了“失水事故”(LOCA)这种最危险的核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安全”。
同时,其高度集成的设计,能让反应堆在同等功率下,体积和重量都缩小一半以上!
“可是……这……这在工程上,怎么可能实现?!”
其他人也坐不住了,议论纷纷。
“将所有高温高压的部件,集成在一个容器内,这对于材料科学、焊接工艺、以及内部流场的设计,都提出了神魔级别的要求!这……这至少是五十年后的技术!”
“理论上,确实如此。”姜晨微笑着,平静地承认了王安邦院士提出的技术鸿沟,仿佛在谈论一个与己无关的客观事实。
这句轻描淡写的肯定,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