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弹射器的革命(3 / 5)

加入书签

确实过于简略了。它只是一个思想的火花,而不是一份工程的蓝图。今天,我就是来将这个‘火花’,变成我们可以理解、可以触摸的‘火焰’。”

就在所有人感到困惑不解时,姜晨从秘书手中,接过了一份厚得像一本牛津词典的、用蓝色硬壳封面装订起来的文件,轻轻地,放在了会议桌的中央。

文件的封面上,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行用宋体打印的、冰冷而又充满了学术气息的标题:

《关于直线同步电机在航空母舰弹射与拦阻系统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直线同步电机?”一位负责电机工程的老专家,下意识地念出了这个词,眉头紧锁,“这不是我们正在预研的、用于磁悬浮列车的技术吗?跟航母弹射……有什么关系?”

“关系很大。”姜晨微笑着,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这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对‘电容弹射’这个概念,做的一点理论性的深化。里面的一些想法,可能不太成熟,想请各位前辈,帮忙斧正。”

在场的所有人,都用一种近乎于“抢”的姿态,传阅起了这份长达数百页的“理论研究报告”。

会议室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起初,专家们的脸上,还带着审视和疑惑。他们试图从这份报告中,找到与那份“天书”草图的联系。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他们脸上的表情,开始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疑惑,变成了震惊。

震惊,变成了骇然。

骇然,最终,变成了一种如同看到了神迹般的、近乎于呆滞的狂喜!

“我的上帝……原来是这样!原来是这样!”那位之前还在质疑能量守恒的电工老教授,看着报告中关于“高储能密度、脉冲式超级电容阵列”的设计方案和充放电曲线,他的手,不受控制地剧烈颤抖。

“他没有违背物理定律!他是用一种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欺骗’了时间!用长时间的‘涓流’充电,去换取毫秒级的‘洪峰’放电!这个储能密度的计算……这个材料配比……天啊,这简直是神来之笔!”

“不是‘吸’出去!是‘推’出去!”那位电机专家,也指着报告中关于“直线同步电机”的部分,声音尖利,“轨道本身不产生推力!推力,来自于飞机下方一个可拆卸的、带有永磁体的‘滑块’!轨道定子产生的行波磁场,推动着这个滑块高速前进,就像……就像海浪推动着冲浪板!这……这个构想,完美地解决了电磁屏蔽和飞机不导磁的根本性难题!”

这份报告,写得实在是太“体贴”,太“详尽”了!

它从最基础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开始,一步步地,为他们解开了“电容弹射”这个谜题。

它清晰地揭示了,这套系统的本质,是一种以“超级电容储能”为核心,以“直线同步电机”为执行机构的、全新的电磁弹射方案!

它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将长达百米的直线电机定子,以模块化的方式,完美地嵌入航母的飞行甲板之下。

它给出了一整套关于“脉冲储能与功率调节单元”的设计方案——其核心,正是由无数个超级电容组成的、巨大的储能阵列。

它甚至还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基于“模糊PID算法”的、闭环反馈式的能量控制模型。系统可以根据舰载机的不同重量,精确地、毫秒级地,调整输出功率,实现“可控、平滑”的加速,极大地降低了对飞机结构和飞行员身体的冲击。

这哪里是什么“理论研究报告”?

这分明就是一本从未来穿越而来的、可以直接指导工程实践的、无懈可击的“技术圣经”!

它不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甚至连路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个坑洼,都为他们标注得清清楚楚!

那位之前还在建议退回蒸汽弹射预研的老院士,此刻正戴着老花镜,双手捧着那份报告,一页一页地,看得如痴如醉。他的眼中,浑浊的泪水,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滴落在纸页上,洇开了一片小小的水渍。

他猛地站起身,用一种如同朝圣般的、颤抖的声音,对着会议室里所有被震撼到失语的同僚们,大声说道:

“同志们!我们……我们都错了!”

“我们一直以为,姜晨同志给了我们一个无法解答的谜题。我们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