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寂静中的回响(3 / 4)

加入书签

据线,却瞬间“活”了过来。

它们开始剧烈地、但却带着某种奇特韵律地跳动着。

海量的、混杂着目标信号和背景噪音的数据,如同决堤的洪水,通过那块来自14所的高速数据采集卡,源源不断地涌入计算机的内存之中。

时间,在这一刻,仿佛被拉成了粘稠的糖浆。

一天……

两天……

整整四十八个小时,主控室里的几个人,几乎没有合眼。

他们靠着浓茶和干粮,轮流值守,紧紧地盯着屏幕上那些不断变化的数据流。

他们不像是在进行一场实验,更像是在举行一场漫长而庄严的仪式。

他们在聆听。

聆听一块玻璃的内心深处,那不为人知的、可能来自地狱的秘密回响。

第四十九个小时,扫频结束。

声源发生器停止了工作,屏幕上的数据流,也随之恢复了平静。

“原始数据采集完成。数据完整,无丢失。”

操作员的声音让所有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全身的骨头都快散架了。

但他们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

“启动‘锁相放大与背景降噪’算法。”姜晨下达了最后的指令,“开始数据处理。”

“是!”

操作员在键盘上,敲下了一行简洁的指令,然后用一种近乎虔诚的姿态,按下了那个沉重的、带有清脆机械声的“回车”键。

指令通过穿孔纸带被输入到主机中,经过复杂的编译过程,最终化为机器能够理解的语言。

瞬间,主控室里那台庞大的757型晶体管计算机,仿佛一头沉睡的巨兽被彻底唤醒。

与后世安静的个人电脑不同,这台占据了整个房间、由数十个巨大机柜组成的庞然大物,其“苏醒”的过程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工业力量感。

机柜内部,那原本平稳旋转的、如同涡轮般的冷却风扇,转速瞬间提升,发出了比之前高亢得多的、如同喷气式飞机引擎启动般的巨大轰鸣声。

整个主控室的地面,都能感受到轻微的震动。

在主控机柜的操作面板上,一排排代表着不同运算单元状态的、大小不一的指示灯泡,开始疯狂地、毫无规律地闪烁起来,红的、绿的、黄的,交织成一片光的瀑布。

其中,代表硬盘磁头读写的指示灯闪烁得最为急促,仿佛一颗颗紧张的心脏在剧烈跳动。

这台计算机没有后世所谓的“处理器集群”,它的“大脑”,是由成千上万个分立的晶体管、二极管、电阻和电容,通过复杂的电路板焊接而成的庞大逻辑单元。

每一个逻辑门电路的开关,每一次数据的传递,都伴随着实实在在的电流涌动和热量散发。

此刻,这颗由钢铁和硅片构成的“大脑”,正以它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每秒几十万次——对那原始数据,进行着一场艰苦卓绝的远征。

姜晨提供的“锁相放大与背景降噪算法”,对于这台80年代初的计算机来说,其运算量是恐怖的。

它需要反复地进行傅里叶变换,需要进行海量的相关性计算,需要将一百二十八个通道的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和迭代优化。

这是一场在数字世界里进行的、同样需要两天两夜的“大海捞针”。

计算机在用它那个时代最强大的算力,试图从一片充满噪声的、混沌的数据海洋中,打捞起那根代表着真相的、比发丝还要纤细的“绣花针”。

主控室里的人,终于可以轮流去休息一下了。

但没有人真正睡得踏实。每个人都像在等待最终审判的囚徒,在煎熬中度过每一分每一秒。

姜晨也没有休息。

他搬了张椅子,就坐在计算机机柜旁,静静地看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凡人无法理解的运算进程。

王老也陪着他。

这位年过六旬的老科学家,仿佛也忘记了疲惫。

他时而与姜晨讨论几句算法的细节,时而又陷入长久的沉思。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四十八小时后,运算进入了尾声。

所有人都回到了主控室,屏住呼吸,围在了主显示器的周围。

屏幕上,一片漆黑。

突然,一个白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