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前森院长吗,我是姜晨(3 / 4)

加入书签

而,由于龙国工业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足、以及“三年困难时期”等各种历史原因,这个项目被严重耽搁了,一度陷入停滞。

而现在,在研制完东风-2改进型号之后,前森院长便将重启东风-5的计划上交到了中央。

对于前森院长的要求,中央自然是权力支持。

国家高层深知洲际导弹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

在计划书当中,前森院长更是亲自点名要凤凰军工厂参与到研发当中,参与火箭零部件的生产。他指定凤凰军工厂负责生产东风-5导弹的高精度陀螺仪和惯性导航系统核心部件,以及耐高温、高压的特种合金喷管材料。

这些都是洲际导弹的“心脏”和“血管”,对材料和加工精度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

当然,生产零部件只是前森院长给与凤凰军工厂或者说姜晨加入到东风-5项目中的一个契机。

他可是从副手周建国那里听说姜晨拒绝直接加入到东风项目,只愿意以“技术顾问”的形式参与。

这让前森院长有些哭笑不得。

他知道姜晨是个奇才,但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风格也着实让他头疼。

不过,考虑到姜晨在东风2改进型项目上展现出的惊人能力,以及他背后凤凰军工厂的神秘技术,前森院长还是尊重了姜晨的意愿,并且给予了他在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权利。

毕竟,能把姜晨这样的人才拉到项目里来,哪怕只是“顾问”,也比让他置身事外要好得多。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周建国留下了自己办公室的联系方式,方便姜晨随时联系。

东风-5算得上是龙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洲际弹道导弹。

虽然在之前他已经设计过好几款东风系列弹道导弹,比如东风-1、东风-2、东风-3等,但洲际弹道导弹的设计难度和中程弹道导弹的设计思路以及难度压根就不是一个维度的。

倒不是说洲际导弹就一定更先进,而是说两者的设计方向并不一样。

中程导弹主要解决的是近程打击和区域威慑问题,其飞行弹道相对简单,对制导精度和发动机推力的要求也相对较低。

但洲际导弹则不然,它需要将数吨重的弹头送入近地轨道,然后精确地再入大气层,打击万里之外的目标。

这其中涉及到的技术难题是指数级增长的。

洲际导弹需要多级火箭接力,每一级发动机的推力、比冲、燃烧稳定性都必须达到极致,而且级间分离技术也极其复杂。

精确制导方面,导弹在飞行过程中要穿越大气层内外,受到各种复杂气流和地球自转的影响,如何保证数千公里外的命中精度,对惯性导航系统、陀螺仪、计算机解算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还有就是再入大气层技术。

弹头以极高的速度(数倍音速)再入大气层时,会产生上万度的高温,如何设计耐高温防热材料,保护弹头内部的核装置和制导设备不被烧毁,是世界级的难题。

大型结构件制造也是个难题。

洲际导弹体型庞大,需要制造巨大的燃料贮箱、箭体结构,对材料强度、焊接工艺、无损检测等都有极高要求。

以及最重要的井下发射技术。

为了提高生存能力,洲际导弹通常采用地下井发射,这又涉及到发射井的建造、导弹的垂直起竖、燃气排放、以及发射瞬间的震动控制等一系列复杂工程。

前森院长这几天正被一个关键问题所困扰——洲际导弹的发动机推力与比冲效率。

他们目前研制的液体燃料发动机,虽然在东风-2改进型上表现良好,但要支撑东风-5如此庞大的体型和超远射程,现有发动机的比冲效率还远远不够。

他尝试了多种燃料配比和喷管设计,但始终无法突破瓶颈。

就像一个大力士,虽然能举起重物,但要让他举着重物跑马拉松,就必须让他拥有更持久的耐力,而不仅仅是瞬间的爆发力。

他甚至考虑是否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全新的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但这无疑会大大延长东风-5的研发周期。

一时之间,他也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办公室里堆满了演算稿纸,烟灰缸里塞满了烟头。

他已经连续几天没有睡好觉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