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蓝天之证,首飞前夜(2 / 4)
等陈广平开口询问,林浩就耐不住性子了。
他知道陈广平的谨慎,也知道SHTC-1的颠覆性,必须抢在陈广平形成固有印象之前,将SHTC-1的真正价值展现出来。
“老陈,你可别小看这块小小的材料!”林浩语气急促,“它的本事可大着呢!它将彻底解决我们JL-7A雷达的散热顽疾,让歼-7D能够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战能力!”
陈广平闻言,眉头微微一挑。
他知道林浩的性格,不轻易夸大其词,能让他如此激动,这块材料恐怕真有些门道。
但他依然保持着工程师的冷静,示意林浩继续。
林浩深吸一口气,开始详细介绍SHTC-1的性能和意义。
他首先从JL-7A雷达的散热问题入手,解释了目前歼-7D在搭载该雷达时所面临的困境:雷达在全功率工作时,内部电子元件会产生大量热量,而现有的铝合金雷达罩和内部结构材料导热性能不足,导致热量无法及时散发,雷达工作温度过高,进而影响雷达的性能稳定性、精度,甚至缩短其使用寿命。
为了避免烧毁,雷达不得不降频工作,这大大限制了JL-7A的探测距离和处理能力,使得歼-7D的整体作战效能无法达到设计指标。
“而SHTC-1,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林浩指着SHTC-1样品,语气坚定,“它是一种超导热复合材料,其核心设计理念,是构建一种‘定向热传导网络’。我们可以想象,在材料内部,通过纳米级甚至原子级的精确控制,构建出无数条‘热量高速公路’。这些通道由具有极高热导率的碳基纳米结构构成,它们就像是无数条微型的高速公路,专门用于传输热量。”
“同时,这种材料还引入了一种‘声子阻尼矩阵’。这是一种新型的金属或陶瓷基体,它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地抑制声子在非传导方向上的散射和衰减,同时确保与碳基纳米结构之间的完美界面结合,减少热阻。这意味着热量能够沿着我们设计的路径,高效地从热源传导出去,而不会在材料内部形成堆积。”
“更令人惊叹的是,SHTC-1还具备一种‘内部热虹吸机制’。”林浩的声音带着一丝神秘,“在材料内部,我们设计了微米级的封闭毛细管网络,填充具有高汽化潜热的液态金属或相变材料。当局部温度升高时,液态金属会汽化,吸收大量热量,然后蒸汽在压差作用下流向低温区凝结,释放热量,从而实现高效的远距离热量传输。这就像是材料内部自带了一个微型热管系统,能够主动将热量从热点区域快速导出。”
这让一旁的姜晨对林浩高看了几分。
不愧是14所的副所长,学习能力就是强,从拿到相关资料到理解,才不过一天时间,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
林浩的讲解,虽然没有像姜晨那样深入到每一个技术细节,但他用清晰的语言,将SHTC-1的颠覆性原理和机制,以及它对散热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方案,呈现在陈广平面前。
陈广平听得眉头紧锁,眼神中充满了思索。
他从事飞机制造几十年,深知航空材料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林浩所描述的这些概念,超出了他目前所了解的任何一种材料科学理论。
他知道,如果林浩所言非虚,那么这块SHTC-1,将不仅仅是解决一个雷达散热问题,它将是整个航空工业的革命。
“林所长,你说的这些,听起来确实令人振奋。”陈广平的声音沉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但材料的性能,最终还是要靠数据说话。你们在凤凰新材的测试数据,能否在这里再演示一遍?”
“当然!”林浩立刻说道,“姜厂长,您看?”
姜晨点头:“没问题。想必松州制造厂也有相关的耐高温测试设备。”
很快,松州飞机制造厂的材料实验室被临时征用。
这里的设备虽然不如凤凰新材的先进,但基本的加热和测温设备还是齐全的。
在姜晨和林浩的指导下,松州厂的几位材料工程师也参与了测试的准备工作。
他们对林浩带来的这块“神秘”材料充满了好奇。
测试开始了。
首先,科研人员拿出一块目前歼-7战机雷达罩和机身结构中常用的航空级铝合金材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