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章 水库展望(2 / 3)

加入书签

两米多高就可以了,而且又是坝前面取土,”

胡湘说道。

其实建个这样的土坝,很简单,民夫只需要拿把铁锹,把土扔到两三米外,土堆积到两米多高就可以了,上面在碾压就成了。

“先建个土坝,以后在山区里面,铭河上游合适的地方,拦河修坝,”

“山区里面都没有百姓,修那有啥用,”

赵福说道。

按目前武安的农业人口两万多,在武安近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确实显的稀少。

不过武安山区占了百分之七八十,耕种农业条件很不好。

“以后武安人口就会多起来的,按过去看,武安一直是缺水的,不能让雨水白白的流走,”

胡湘说道。

后世的武安县志记载:

在古代很长的时段里,武安2ooo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规模一直在1万到2万之间;

历版《武安县志》无不充斥着“旱”

“大旱”

“亢旱”

之类的记载。

到了明代,以洪洞大移民为,人口持续增长,嘉靖年间增加到口(见嘉靖版《武安县志》。

而进入清朝以后,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得武安的人口持续快增加。

据史料记载,乾隆元年(1736年),人口为12万,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人口已为365万。

4oo年间增加8倍;将近2oo年间,又增加两倍,人均耕地由乾隆元年的847亩下降为278亩。

这个时候,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在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时代,武安人民面临的生存压力与日俱增!

后世武安县,大贺庄村现存胡氏民国版《家谱》,其就总结胡氏家族外出经商的原因曰:“八世以下,人繁地狭,逐渐归商……”

“有了水库,是不是就可以放些鱼在里面了,”

赵福说道。

“当然得放些鱼了,不然就浪费那一库水了,”

李堂说道。

“那我的饭店,以后就可以多一道菜了,”

在赵福和李堂的谈聊时候,胡湘拿着望远镜看着远处的广阔的河水。

铭河到流到这一带,河面特别的宽阔,有一里多宽,因为现在水多,形成了一个湖泊了,流出口那一段,因为两边地势高,水道就一百多米。

要是依据这个地势,在出口修建一个水坝,不就可以形成一个湖泊了,而且工程量也不是很大。

“你们看到没有,我们要在那里修建一个土坝,就可以把水拦截了,不能往下游流了,这里是不是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湖泊,”

胡湘用手指这远方,河道窄的地方说道。

“恩,是,河道是比较窄,我们到那看看,就知道了,”

李堂说道。

于是胡湘和李堂,赵福来到那里。

“哈哈,从这里往上游看,如同一片汪洋了,”

李堂说道。

胡湘看向上游,有四五里长,宽一里都是水,这也是雨后看,不是雨季还看不到这个景象。

其实在后世,这里就是武安城附近的的一个大水库,叫大铭远水库。

“要是水坝建好了,一年四季都会有水,就形成一个湖泊了,我们在修些亭台,以后就有游玩的好去处了,”

胡湘说道。

其实修建水库,最重要的是涵养水源,还有就是农业灌溉用水,人畜的饮用水。

“要修建个黄鹤楼那样的阁楼就好了,”

赵福说道。

“现在哪有闲人,我现在天天被房主催,房子到现在完成的不多,就是因为劳力不足,”

李堂说道。

现在武安城只要有闲余劳动力,都被李堂招纳盖房子了。

李堂的建房子队伍,也是武安劳动力的调蓄池,只要有闲人,就去盖房子那,别的工坊要是缺人,也是从李堂的建房工队抽人。

现在武安还没有后世的劳动力市场,人要是在劳动力市场等待人招纳干活。

那样就太浪费劳动力资源了。

一般没有特殊情况,武安的劳动力也是不闲着的,当然都不是免费干活的,只要干活就有工钱,也不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