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如何繁荣昌盛(2 / 2)

加入书签

厂,酿酒坊,醋坊,酱油坊,纺线坊,磨面坊,榨油坊,木材厂,皮毛加工,也建有发电厂。

西山还有采煤,采石业。

现在那个城镇附近有煤矿,都能快速发展起来,毕竟煤就是城镇发展的动力。

胡湘交代的北海皇家园林,也圈了起来,郭德海还扩大了面积,占地面积有一千五百亩,其中水塘面积六百亩,水塘中有一小岛,金国时期取名为琼华岛,在金世宗时期还在岛上建有广寒殿。

围墙是用土坯垒的,高两米半,以后准备墙两侧包砖,在涂上水泥,成三米高的城墙,现在园林里面没有住人,种植了大量松柏树,核桃树,杨树等树木,地上长满了杂草,燕京衙门伙房的厨子,在里面放养了很多山羊,鸡,水鸭,鹅。

晚上,胡湘和燕京衙门的官吏会餐,附近的州县官员,也被通知了,县令县丞们乘着三轮车来参加了。

会餐前,胡湘做了简短演讲,大意是开春后督促农民抓生产,修水利,惩罚懒汉。

县令,县丞要跑遍辖区内每一个村落,甚至每一户人家。

现在的县域人口,也就两万到五万之间,县级干部能跑的过来的,这时的县不能和后世对比,后世平原地带一个大村人口就有一万。

胡湘和燕京府几名重要官员坐在一桌。

燕京通判对胡湘说道,现在劳动力缺乏,官府想干的事,都因劳动力不足,而完成不了,尤其是大的水利工程。

还说了燕京书院,燕京女子师范两院有三千多人,官府除了供应食宿,还有每月一块半的补助,增加了府衙财政负担。

燕京书院和燕京女子师范是燕京乃至北方的最高学府,里面的学子为十二到十八岁之间,这在农村正是能干活,也是能吃的年龄,他们出来读书,那家里就少了劳动力,因此补发了补助。

不过学院有假期,分别是麦收假期二十天,秋收假期二十天,啥寒暑假!没有!

燕京通判希望学子补助由朝廷承担些,毕竟培养出来的学子,大部分送给了朝廷,分配到了武安,大名府两地。

胡湘对燕京通判说,会向户部反映燕京的情况。

大学在一个城镇,能显着提高这个城镇的档次,这个燕京通判怎么还把燕京书院当做负担。

燕京书院和燕京女子师范书院,每月需要一万五千块,办学费用都是由燕京府提供的,但很多学生不都是燕京府的,因此燕京府的一些官吏对此有意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