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小惩大诫(上)(1 / 2)
虽然挖坑找到了水源,但是艳阳天一直高挂,天旱持续了近两个月,稻田里早已完全干涸,禾苗完全失去了生机,枯萎的禾苗在太阳下似乎都要着起来。
村子里,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的脸上挂着绝望,看向屋子外的目光中满是悲哀。
小石村和附近的几个村子情况还好一点。
当初蒙小华带头挖的水坑,每天多多少少还能蓄一些水。
村民们每日将水坑里的水,用木桶挑到山上,浇灌一些耐旱的豆子,希望到了秋季能有一些收获。
那些没有挖坑的村子,却眼睁睁的看着田里、地里的庄稼枯萎,连人畜的饮用水都成了困难。
神龙坡的生产也受到了影响,用水量比较大的几个作坊,已经停了工。
在去年冬季的时候,蒙小华虽然雇人在神龙坡下挖了一个十几亩的池塘,储备了不少的水。
但是,长期的干旱,让池塘里的水已经见了底。
池塘里养的鱼,早就被蒙小华捞了出来给家里人改善伙食。
唯有春季种在池塘里的莲藕,贪婪的吸收着猛烈的日光,长势十分良好,翠绿的荷叶几乎铺满了一半的池塘。
因为缺水,蒙小华已经放弃了家里的几亩稻田,她让家里的下人,将有限的水肥都挑去浇灌了红薯。
只是面对近百亩的红薯地,即便是以蒙家的人口,也花了不少时间才浇灌完。
同时,她也告诉蒋才国,劝村里人和她一样,将水肥浇灌给红薯地。
不过,在缺水缺肥的情况下,村子里有多少人听从了她的建议就不清楚了。
施了水肥之后,红薯藤疯狂的生长了起来。密密麻麻的红薯叶,让红薯地看起来格外喜人。
然而,蒙小华又开始安排家里的下人给红薯藤打叉藤。
红薯这东西,一旦水肥充足,就会疯狂的长叶子,将红薯藤铺满每一寸空间。
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红薯叶和红薯藤吸收了太多的营养,最重要的红薯块茎就长不大。
所以,必须在红薯藤生长旺盛的时候将新生的叉藤割去,才能让红薯得到足够的营养进行生长。
在如今的小石村,红薯叶已经成为了家家户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只不过蒙小华种的红薯藤太多,吃是吃不过来的。
于是,在蒙小华带着人打叉藤的十来天里,小石村的人吃红薯藤吃到腻。
没有吃完的红薯藤,除了喂给家里的牲畜,其余的也没有浪费。
蒙小华让人在背阴的地方挖了十几个巨大的大坑。
这些土坑并不是为了蓄水。
或许是小溪里的地势足够低,小石村周围的土层下的水几乎都汇聚到了小溪中的坑里,以至于在其他地方挖坑,几乎很难能蓄到水。
挖出来的坑,底部和周围周围用芭蕉叶一层层的铺满,与周围的土壤隔开。
然后将切碎的红薯藤倒入坑中压实,面上再铺上一层芭蕉叶。
最后,再在芭蕉叶上覆盖厚厚的一层土,将坑里的红薯叶埋进地里。
炎热的天气下,几天后埋土的地方就凹下去了一层,同时有淡淡的酒味从土坑里散发出来。
有村民不明白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就直接去问蒙小华。
蒙小华当着村民的面打开一个坑的土封,露出了其中初步发酵的红薯藤。
她命人将坑里发酵的红薯藤挖了一大桶出来,和山上割来的野菜煮了一大锅,最后倒给了猪圈里养的小猪。
来人惊奇的发现,猪圈里的小猪吃得格外香。
而且,吃饱以后,小猪好像是喝醉了一样,倒头就睡。
村民一下子就明白了腌红薯藤的作用,不仅能够将多余的青苗储备起来作为饲养牲畜的饲料,而且能够促进牲畜进食,帮助牲畜多养膘。
村里人又一次有样学样,不仅给红薯地打了叉藤,也挖了一个坑制作青苗饲料。
……
天旱饿了这么久,小石村和附近村子的村民家里早就没有吃的了。
往年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村民们还能去山上找些野菜、野果勉强度日,但今天持续的干旱,山上的野菜、野果根本没办法长起来。
所以,杨家湾、苏家村、李家村、张桥村等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