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农忙假(1 / 2)

加入书签

清明节至,雨水淅淅沥沥的落了下来。

蒙小华给家里的下人们放了一天假,让他们各自回家祭奠先人。

第二天,蒙家上下近百口人齐齐出动。

老人和孩子们将红薯地里的红薯藤割下来,再按照蒙小华的要求,将红薯藤剪成长短在一尺左右的一截。

精壮的汉子用竹筐将红薯藤挑去地里。

到了地里,众人一哄而上,各自拿走一部分红薯藤,分散扦插红薯藤。

红薯藤的扦插特别简单,只要认准了方向,将红薯藤的一头埋进土里。

当然,为了确保成活率和产量,扦插的时候,一定要将三个以上的结埋在土里。

蒙家一动起来,小石村的人有样学样,也齐齐发动了起来。

比起蒙家,村民们要扦插的红薯就要少得多了。

一方面,村民的地都种了小麦,如今能栽红薯的地有限。

另一方面,村民们用的红薯种有限,一次能扦插的红薯藤叶要少得多。

所以,当村民们已经将自己的红薯藤栽完,蒙家的人还在山上辛苦的栽红薯藤。

于是,在冯婶儿和赵婶儿的鼓动下,一群村民主动来给蒙小华帮忙。

一下子多了几十个帮忙的人,蒙家栽红薯藤的进度快了许多,终于在天放晴前将近百亩的荒地都种上了红薯藤。

蒙小华也没有亏待来帮忙的人,给每个来帮忙的人家里回赠了五斤大米。

等到地里都栽上了红薯,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水也停住了。

看着在初夏的日光里,叶子有些蔫巴的红薯藤,心里却充满了无尽的期待。

在她的计划中,红薯的种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一次,蒙家种了近百亩地的红薯。

小石村其余的村民加起来,也种了近三百亩的红薯。

村长家是村民里种得最多的,差不多种了十亩地的红薯。

其余人家也根据自家的情况种了一些,最少的也种了三亩地。

村民们虽然不太清楚红薯的具体产量如何,但是蒙小华说了红薯是高产作物,他们就愿意去相信。

只要红薯最终能够有土豆一样的产量,甚至只要有土豆一半的产量,对于小石村的人来说就足够了。

如果按照土豆一亩地三千多斤的产量,三亩地就能收获近万斤的粮食。

即便只有一半的产量也有五千斤。

五千斤能吃的粮食,足够让一家老小一年不用饿肚子了!

有了土豆的前车之鉴,也有人担心能不能守住收获的红薯。

但是转头想想,去年官府收走土豆的饿时候,也给了三文钱一斤的本钱。

若是按照这样算下来,三亩地的红薯至少也能卖出十五两银子!

十五两银子,这要种多少地的稻子和小麦才能卖到这么多钱。

所以,小石村的人都想得很清楚,宁愿豁出几亩地的收成,也要跟着蒙小华赌这一次。

就连一直和蒙小华不对盘的钱桂芬,也死皮赖脸想方设法找了红薯藤,种了三四亩地的红薯。

她只是看蒙小华不顺眼,但是却不傻。

摆明了能赚钱的事情,她钱桂芬怎么会错过。

而且,因为自己的聪明,还省下了买红薯种的钱。

……

忙完了红薯地,村民们马上又投入了更加忙碌的农活里。

去年,因为朝廷征发徭役的原因,整个西南之地的小麦种植都受到了影响。

小石村也不例外。

在服徭役前,村里人争分夺秒的提前播种了一部分冬小麦。

后来,真正播种的时节到来的时候,又补种了一部分。

播种时间的不同,也导致了小麦成熟的时间不一样,而且影响到了小麦的收成。

其余村子的情况和小石村也大差不差。

地里的小麦也分成了两部分。

先种小麦有了雨水的浇灌,原本就趋近成熟的小麦很快变得颗粒饱满,渐渐泛起了黄色。

一阵微风吹过麦田,重重的麦浪看得人十分舒心。

而后来补种的小麦,这个时候才开始扬花,被雨水一浇,注定会减产。

农人们无奈,也只得开始准备收割成熟的小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