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江淹《杂三言?镜论语》(2 / 5)

加入书签

做铺垫。

2. 惟鲁滨之一叟,信衔道而探寂

- 解析:“惟”在这里表示强调,突出“鲁滨之一叟”。“鲁滨”可能是指某个特定地方,也可能是一种泛指,代表着远离尘世喧嚣之处。“叟”即老者,这位老者“信衔道而探寂”,“信”表示确实、的确,“衔道”意味着心怀大道,将道作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探寂”则是探寻寂静、幽深的境界,暗示其对道的深度钻研和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状态,体现出诗人对这类真正追寻道的人的敬重与赞赏。

3. 世艰险而多阻,君英明而不革

- 解析:此句描述了一种社会现实与个人品质的对比。“世艰险而多阻”描绘出世间充满艰难险阻,生活的道路崎岖坎坷,这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概括,暗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守正道并非易事。“君英明而不革”则赞扬了某位君主(也可理解为具有高尚品质的人),尽管身处如此艰难的世道,依然保持英明,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和原则,凸显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这种品格在艰难环境的衬托下显得尤为可贵。

4. 讲业兮齐卫,论精兮汴泗

- 解析:这两句描绘了古人讲学论道的场景。“讲业”即讲学授业,传授知识和学问。“齐卫”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在这里代表地域。表明古人在齐卫之地开展教学活动,传播自己的学说。“论精”指讨论精妙的义理,“汴泗”是两条河流,同样代指地点,说明在汴泗之畔,学者们深入探讨学问的精华,展现了古代学术交流的活跃与繁荣,体现出古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精神。

5. 子之说兮义已秘,成贾郑之雄理,可黄何之壮思

- 解析:诗人在此高度评价某人(“子”)的学说。“义已秘”表示其学说的义理已经十分精深隐秘,难以轻易参透,说明该学说具有深厚的内涵。“贾郑”指东汉经学家贾逵和郑玄,他们在经学研究方面成就卓着,以学识渊博、见解深刻着称。“成贾郑之雄理”意思是“子”的学说能像贾逵、郑玄那样形成雄辩有力、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黄何”可能指黄霸和何休,黄霸是西汉着名政治家,以治政有方闻名;何休为东汉经学家,对儒家经典有深入研究。“可黄何之壮思”表明“子”的学说在思想境界上可与黄霸、何休的壮丽思想相媲美,突出该学说在思想性和理论性方面的卓越成就。

6. 惜古人之取才,瞰青云而靖意

- 解析:“惜”体现诗人对古人选取人才方式的一种感慨或惋惜之情。“古人之取才”暗示诗人认为古人在选拔人才方面可能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瞰青云而靖意”描绘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瞰青云”仰望高远的天空,寓意着追求高远的目标或境界,“靖意”则使心境平静安宁,反映出古人在取才过程中,或许过于注重外在的声名或高远的目标,而忽略了一些更为本质的东西,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古人这种心境和取才方式的一种思考和反思。

7. 意恬怅兮有端,才嶒峻兮可观

- 解析:“意恬怅兮有端”,“意”指诗人的内心,“恬怅”即恬静又惆怅,这种看似矛盾的情绪其实反映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有端”表示这种情绪是有缘由的,并非无端产生,暗示诗人在对古人、世事以及自身的思考中,内心既有对某种境界的向往(恬静),又因现实的种种不如人意而感到惆怅。“才嶒峻兮可观”则是对才华的描述,“嶒峻”本意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比喻人的才华卓越不凡,如同高耸的山峰般引人注目,“可观”表示值得欣赏和赞叹,表达了诗人对具有卓越才华之人的认可和赞赏。

8. 宪妫禹而折法,袭仁谊而求安

- 解析:“宪”在这里作动词,意为效法、以……为典范。“妫”指舜帝,舜帝姓姚,名重华,因生于妫汭,故以妫为姓。“禹”即大禹,他们都是古代圣明的君主。“宪妫禹而折法”表示要以舜帝和大禹为榜样来制定法度,遵循他们的圣德和治理方式。“袭仁谊而求安”,“袭”有承袭、继承之意,“仁谊”即仁义,强调要传承和践行仁义的道德准则,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体现出诗人对古代圣王治理理念和道德准则的推崇,并希望以此为指导来构建理想的社会秩序。

9.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