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江淹《 杂三言?构象台》(2 / 4)

加入书签

知和定义,它们是“道”在世俗层面的具体呈现,但并非“道”本身,反映出诗人对道的深刻理解以及道与世俗之间关系的思考。

2. 名可宗兮圣风立,立圣风兮兹教生

- 解析:进一步阐述“名”的作用,若这些世俗之名能够被尊崇、遵循,那么圣人的风范就能得以树立。圣人的风范一旦确立,基于此的教化便应运而生。这里的“圣风”代表着高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兹教”则指的是基于圣人风范而形成的教育和引导人们的理念与方式。此句强调了道德典范和教育传承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也暗示了通过遵循正确的理念和规范来引导社会风气的思想。

3. 写经记兮记图刹,画影象兮在丹青

- 解析:从思想层面过渡到具体的宗教行为。“写经记”指抄写佛教经典,记录下其中蕴含的教义和智慧;“记图刹”即记载寺庙佛塔等佛教建筑,这些都是传承佛教文化的重要方式。“画影象兮在丹青”则是用绘画的方式,以丹青颜料描绘出佛像等形象。通过抄写经文、记录寺庙与绘制佛像,将佛教文化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保存和传播,体现了诗人对佛教传播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4. 起净法兮出西海,流梵音兮至索溟

- 解析:讲述佛教的起源与传播。“净法”指纯净的佛法,点明佛法起源于遥远的西方(西海)。“梵音”代表佛教诵经之声,它随着佛法的传播,一路流淌,直至遥远的北方(索溟,当作“玄冥”)。此句形象地描绘出佛法跨越地域界限,广泛传播的情景,强调了佛法影响力的广泛和深远。

5. 网紫宙兮洽万品,冠璇寓兮济羣生

- 解析:此句进一步强调佛法的宏大力量。“网紫宙”形象地比喻佛法如一张大网,笼罩着整个宇宙(紫宙),使世间万物(万品)都能融洽共处。“冠璇寓”表示佛法在整个天下(璇寓)居于首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能够救济天下苍生(济羣生)。这展现了诗人对佛法普度众生、和谐万物能力的高度赞美和认同。

6. 余汩阻兮至南国,迹已徂兮心未扃

- 解析:诗人笔锋一转,叙述自身境遇。“汩阻”表明自己遭遇困境,仕途不顺,被贬谪到南方(南国)。虽然身体已来到此地,足迹已踏上这片土地(迹已徂),但内心并未因此封闭、消沉(心未扃),体现出诗人在困境中仍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对未来的精神追求并未放弃。

7. 立孤台兮山岫,架半室兮江汀

- 解析:描绘诗人在贬谪之地的生活场景。在山峰(山岫)之上,诗人建起一座孤台;在江边的平地(江汀),搭建了半间房屋。“孤台”与“半室”,一方面体现出生活环境的简朴,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诗人在孤独中坚守自我,在自然山水间寻找心灵寄托的心境。这种远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为下文对自然景色和内心感悟的描写做铺垫。

8. 累青杉于涧构,积红石于林棂

- 解析:继续描写居所的建造细节。在山涧的建筑上,层层堆叠着青杉;在林间房屋的窗户边,堆积着红石。“累”和“积”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现出诗人用心构建居所的过程。青杉与红石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美感,同时也营造出一种质朴而又充满自然气息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对自然材料的喜爱以及与自然相融的生活态度。

9. 云八重兮七色,山十影兮九形

- 解析:以夸张且富有想象力的笔触描绘周边自然景观。天空中的云层,重重叠叠,呈现出七种绚烂的色彩;山峦在不同角度的光影下,产生十种影子,呈现出九种形态。此句通过对云与山的细致描写,展现出大自然的奇幻与美妙,变幻无穷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体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色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感受。

10. 金灯兮江篱,环轩兮匝池

- 解析:描绘居所周边的植物景观。“金灯”(山慈姑)和“江篱”(香草名)两种植物,环绕着轩廊,围绕着水池。金灯与江篱皆为富有诗意的植物,它们的环绕不仅增添了环境的清幽与雅致,更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展现出居所周边生机盎然又充满诗意的景象。

11. 相思兮豫章,戴雪兮抱霜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