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江淹《青苔赋》(2 / 6)
时期文人的精神世界与审美情趣。南朝社会动荡,文人多感怀身世,江淹通过对青苔的描写,传达出对生命、历史的思考,与当时文人普遍的忧生之嗟相呼应,有助于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状态和文化氛围。
解析
1. 余凿山楹为室,有青苔焉。意之所之,故为是作云。
- 解析:开篇作者自述在山间凿石为室,发现周围生长着青苔。“意之所之”表明作者因对青苔有所感怀,故而创作此赋。这段序言简洁明了,交代写作缘由,引发读者对青苔的好奇,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2. 嗟青苔之依依兮,无色类而可方。
- 解析:“嗟”字开篇,奠定感慨基调。“依依”描绘青苔轻柔、绵延的姿态,仿佛有着不舍之情。“无色类而可方”,强调青苔的颜色独特,世间没有其他事物能与之相比,突出青苔在作者眼中的与众不同,引发读者对青苔独特之美的想象。
3. 必居间而就寂,似幽意之深伤。
- 解析:指出青苔必定生长在幽静的地方,安于寂寞。“似幽意之深伤”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青苔以人的情感,仿佛它有着幽深的愁绪,深深的哀伤,借此暗示作者自己内心的幽思与感伤,将自身情感投射到青苔之上。
4. 故其处石,则松栝交阴,泉雨长注,横涧俯视,崩壁仰顾。
- 解析:描述青苔生长在石头上时周围的环境。松树和桧树相互交织,投下浓郁的树荫;泉水如雨水般常年流淌。站在横卧的山涧边俯视,抬头仰望崩塌的峭壁。通过描绘这一系列清幽、险峻的自然景观,营造出青苔生长环境的幽静与神秘,衬托出青苔坚韧生长于僻境的特质。
5. 悲凹险兮,唯流水而驰骛。
- 解析:感慨所处地势的低洼与险峻,唯有流水匆匆奔腾而过。“悲”字渲染出一种悲壮、萧索的氛围,流水的疾驰而过更增添了环境的动态感与孤独感,暗示时光的流逝,与青苔的静止生长形成对比,凸显青苔在这变化环境中的坚守。
6. 遂能崎屈上生,班驳下布。
- 解析:写青苔在如此险峻的环境中,依然能够曲折地向上生长,错落斑驳地向下铺展。“崎屈”“班驳”生动描绘出青苔生长的姿态,展现其顽强的生命力,尽管环境恶劣,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顽强地生存,这一描写也隐含着作者对青苔这种精神的赞赏。
7. 异人贵其贞精,道士悦其迥趣。
- 解析:奇异超凡之人看重青苔的坚贞纯粹,道士则喜爱它高远的意趣。从侧面烘托青苔的品质与魅力,以他人对青苔的欣赏,进一步强化青苔所蕴含的高洁、超脱的象征意义,也反映出作者对青苔的审美评价与这些异人、道士有共通之处。
8. 咀松屑以高想,奉丹经而永慕。
- 解析:想象山中异人、道士咀嚼松子,心生高远的志向,虔诚捧读丹经,永远追慕长生之道。这两句描绘了与青苔相伴的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从侧面暗示青苔生长的环境充满了超脱尘世的氛围,同时也将青苔与这种超凡脱俗的生活及追求联系起来,赋予青苔一种神秘而高洁的气质。
9. 若其在水,则镜带湖沼,锦币池林。
- 解析:转而描述青苔生长在水中的情景。湖水如镜,环绕着湖沼,岸边的树林如同锦绣织成的布帛般美丽。“镜带”“锦币”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青苔所处的水环境的优美,展现出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与前文山中青苔生长环境的险峻形成鲜明对比。
10. 春塘秀色,阳鸟好音。
- 解析:春天的池塘景色秀丽,阳光照耀下鸟儿啼鸣婉转。通过描绘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为青苔生长的水环境增添了明媚、欢快的氛围,以景衬情,暗示青苔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充满生机,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这一美好场景的喜爱与欣赏。
11. 青郊未谢兮,白日照路。
- 解析:青色的郊野尚未褪去春色,明亮的阳光照耀着道路。继续描绘春天的景致,展现出一幅广阔而明媚的画面,强调了环境的美好与生机,使青苔生长的背景更加生动鲜活,进一步烘托出青苔在美好春光中的独特存在。
12. 贯千里兮绿草深,乃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