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江淹《恨赋》(2 / 7)
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许多诗人、词人在表达人生感慨、命运无常等主题时,常常借鉴江淹的写法,以丰富自己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
……
解析:
1.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
- 解析:作者引导读者试着眺望平原,映入眼帘的是蔓延的野草缠绕着尸骨,合抱的大树仿佛在收敛着魂魄。此句以荒凉、阴森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沉重、悲怆的氛围,为全文定下了哀伤的基调,暗示生命逝去后的凄凉与无奈。
2. 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 解析:面对这样的场景,作者不禁感慨,人生若到这般田地,又怎能去论说天道的公平呢?这是对生命无常和命运不公的质问,表达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与困惑,引发读者对人生苦难和宇宙规律的思考。
3. 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
- 解析:“仆”是作者的自称,表明自己本就是个心中满怀遗恨之人,见到如此景象更是心惊肉跳。这里作者将自身融入情境,强调“恨”的情绪由来已久,而眼前场景又进一步刺激和强化了这种感受,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波澜。
4. 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 解析:作者直接联想到古代那些人,也是怀着深深的遗恨而死去。此句从眼前之景延伸到历史长河,指出“恨”是古往今来人们普遍面临的情感,拓宽了文章的时间维度,暗示“恨”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永恒存在。
5.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
- 解析:“秦帝”指秦始皇,他手按宝剑,威风凛凛,诸侯们纷纷向西奔来表示臣服。这描绘出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的强大威势,一个“按剑”动作,尽显其霸气与威严,而“诸侯西驰”则侧面烘托出秦国的强盛,为后文秦始皇的遗恨埋下伏笔。
6. 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
- 解析:秦始皇削平诸侯,统一天下,统一文字和规章制度,以华山作为城墙,以紫渊作为护城河。这几句展现了秦始皇统一后的伟大功绩和宏伟规划,描绘出一个幅员辽阔、制度统一的庞大帝国形象,突出其雄图霸业之盛。
7. 雄图既溢,武力未毕。
- 解析:秦始皇的雄心壮志极为高涨,武力征伐的行动还未停止。表明秦始皇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仍有继续拓展疆土、实现更大抱负的想法,体现其勃勃野心,但也暗示这种无止境的追求可能带来的隐患。
8. 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
- 解析:他正打算以鼋鼍等神物架起桥梁,巡游到海的西边去送太阳。此句通过夸张的想象,进一步渲染秦始皇的宏大志向,想要超越自然、掌控天地,表现出他的极度自信与对世界的征服欲。
9. 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 解析:然而,忽然有一天秦始皇魂魄消散,死去之后皇帝的灵车迟迟才驶出。“一旦”表示突然,与前文的雄图大志形成强烈反差,突出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无论生前多么威风八面,最终都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遗恨就此产生。
10.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
- 解析:“若乃”表示转折,引出赵王的故事。赵王被俘获后,被流放到房陵。交代了赵王的悲惨遭遇,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并遭流放,为其后续的遗恨做铺垫。
11. 薄暮心动,昧旦神兴。
- 解析:黄昏时分,赵王内心波动,天未亮时就已心神不宁。这两句细腻地刻画了赵王在流放地的不安与痛苦,从黄昏到黎明,无时无刻不被忧愁困扰,体现出他内心的煎熬和对未来的恐惧。
12. 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
- 解析:赵王被迫与自己的艳姬美女分别,失去了曾经乘坐的金舆玉辇。通过对比赵王前后生活的巨大落差,从奢华富贵到一无所有,突出其命运的悲惨,强化了他心中的遗恨。
13. 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 解析:赵王摆上酒宴想要饮酒解愁,却突然悲从中来,填满了胸膛。生动地描绘出赵王借酒消愁却愁更愁的状态,将他内心的悲痛推向高潮,这种悲痛源于身份的巨变和失去一切的无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