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谢朓《和王着作八公山诗》(2 / 4)
面,为引出八公山铺垫,暗示八公山如同这些名山,有着重要地理位置与雄伟不凡气势,让读者对八公山产生期待。
2. 兹岭复漓岏,分区奠淮服:
- “兹岭”明确所指为八公山 ,“漓岏”生动描绘出八公山山势高耸险峻之态,展现其雄伟巍峨。“分区”体现八公山在地理区域划分中具有重要界定作用 ,“奠淮服”表明它奠定了淮南地区的地理格局,突出八公山是淮南地区的关键地理坐标与重要依托,在区域地理中占据核心地位。
3. 东限琅琊台,西距孟诸陆:
- “东限琅琊台”,意即八公山向东以琅琊台为界限 ,“琅琊台”增添了空间上的方位感与距离感。“西距孟诸陆”说明八公山向西延展至孟诸泽的陆地 ,“孟诸陆”进一步拓展了八公山在西边的地理范围。此句精准点明八公山东西边界,从广阔空间维度凸显其地域广袤,强化八公山在地域上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4. 阡眠起杂树,檀栾荫修竹:
- “阡眠起杂树”,“阡眠”细腻刻画了山上各种树木生长得繁茂、错落有致的状态,仿佛一幅生机勃勃的山林画卷在眼前展开。“檀栾荫修竹”中,“檀栾”形象描绘出竹子姿态的婀娜秀美 ,“荫修竹”则展现修长竹子相互交织形成的浓郁树荫,营造出清幽宁静氛围,凸显八公山植被丰富多样,充满自然生机与美感。
5. 日隐涧疑空,云聚岫如复:
- “日隐涧疑空”,当太阳渐渐隐没,光线变弱,山涧仿佛瞬间变得空寂幽静,给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这种视觉与心理上的变化细腻呈现。“云聚岫如复”,云气在山峦间聚集时,山峰好像层层叠叠、反复出现,描绘出云雾缭绕中山峦的朦胧变幻之美,增添了八公山景色的层次感与奇幻色彩。
6. 出没眺楼雉,远近送春目:
- 站在八公山上眺望,“出没眺楼雉”,远方的城楼在视野中时隐时现,富有动态感,展现出一种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视觉效果。“远近送春目”,眼前远近各处的景色都如春天的画卷般映入眼帘,传达出一种春日里视野开阔、景色宜人的感受,让诗人尽情领略着八公山春天的美好风光,也流露出诗人对眼前美景的欣赏与陶醉。
7. 戎州昔乱华,素景沦伊谷:
- “戎州昔乱华”回顾历史,指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势力入侵中原,致使华夏大地陷入混乱。“素景”代表西晋王朝的国运,“沦伊谷”表明西晋王朝在伊水、洛水一带沦陷衰败。此句将八公山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下,让这座山承载起历史变迁的厚重记忆,为下文叙述东晋的抵御及胜利做铺垫,增添诗歌的历史沧桑感。
8. 阽危赖宗衮,微管寄明牧:
- “阽危”描述国家处于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赖宗衮”表示依靠像谢安这样的朝廷重臣力挽狂澜。“微管”巧妙借用管仲典故,将谢安等人比作管仲般的关键人物,“寄明牧”指把国家命运寄托于谢玄这样贤明的将领。此句强调在国家危难之际,谢氏家族中这些杰出人物挺身而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凸显他们对东晋政权的保卫之功。
9. 长蛇固能翦,奔鲸自此曝:
- “长蛇”与“奔鲸”分别形象比喻苻坚的军队及苻坚本人,象征着强大的敌人。“翦”即剪除,表明东晋军队如利刃般成功击败苻坚的军队,“奔鲸自此曝”意思是苻坚如同庞大的鲸鱼般在此战中失败暴露,生动描绘出东晋军队在八公山一战中大获全胜,击败前秦苻坚的辉煌场面,展现出东晋军队的英勇与强大。
10. 道峻芳尘流,业遥年运倏:
- “道峻”赞誉谢安等人道德高尚,品格峻拔如山。“芳尘流”意味着他们的美名与功绩如同芳香的尘土,随风流传后世,被人传颂。“业遥”表明他们建立的功业影响深远,历经岁月依然闪耀。“年运倏”则感慨时光飞逝,岁月流转迅速,曾经的辉煌已随时间远去。此句在赞美先辈功绩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变迁、时光无情的深沉感叹。
11. 平生仰令图,吁嗟命不淑:
- “平生仰令图”表明诗人一生都敬仰先辈们留下的美好事迹与伟大功绩,视其为人生榜样与追求目标。“吁嗟命不淑”则发出深深叹息,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