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成公绥《天地赋》(3 / 8)
浊的部分各自归位,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是天地形成的关键步骤,清浊的分离奠定了天地形成的基础,体现宇宙从混沌走向有序的重要转变。
9. 玄虚辽廓,隧道冥翳。
- 解析:描述元气分化后,清的部分上升形成高远辽阔的天空,“玄虚”指代天空,“辽廓”形容其广阔无垠;浊的部分下沉形成深邃阴暗的大地,“隧道”指代大地,“冥翳”描绘大地深邃阴暗的特点。此句通过对天地不同特点的描绘,展现天地形成过程中的分化。
10. 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
- 解析:再次强调元气的进一步分化,随着元气的剖判,刚与柔的特性开始区分,清与浊的位置彻底确定。这里的“刚柔”与前文“性而言之,则曰柔刚”相呼应,进一步阐述天地形成过程中性质的分化,天为刚,地为柔,清浊异位则明确了天地的空间位置与物质特性。
11. 天成于外,地定于内。
- 解析:经过元气的分化,天在外部形成,地在内部稳定下来。表明天地形成过程中,各自的位置得以确定,天包裹着地,形成了天地的基本架构,体现古人对天地空间关系的认识。
12. 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
- 解析:解释天地的特性与运动状态。天由阳气构成,所以呈现圆形且处于运动状态,古人认为圆形代表圆满、循环,天的运动体现其生生不息的特性;地由阴气构成,所以呈现平坦状且保持静止,平坦象征稳定,地的静止体现其承载万物的厚重。此句基于阴阳学说,阐述天地不同的性质与运动特点的根源。
13. 动以行施,静以含受。
- 解析:进一步阐述天地特性与功能的关系。天的运动表现为对万物的施予,如阳光、雨露等滋养万物;地的静止体现为对万物的容纳与孕育,承载并滋养着大地上的万物,体现天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万物生长。
14. 天以顺动,不失其光;地以坤厚,载物无穷。
- 解析:天顺应规律运动,所以能始终保持其光辉,照耀万物;地凭借深厚的坤德,承载万物没有穷尽。强调天地遵循自身规律运行,发挥各自的功能,天的光明与地的承载能力,是万物生存发展的基础,体现天地的伟大与永恒。
15. 天动以尊,地静以卑。
- 解析:依据天地的运动与静止特性,赋予其尊卑的属性。天因其运动不息,象征着积极、主动,故而尊贵;地因其静止承载,象征着柔顺、包容,故而谦卑。这种尊卑观念源于古代哲学思想,体现天地在宇宙秩序中的不同地位。
16. 昏明迭照,或盈或亏。
- 解析:描述天地间日月的运行现象,昼夜交替,太阳与月亮的光辉轮流照耀大地,月亮有阴晴圆缺,时而圆满,时而亏缺。通过对日月运行的描写,展现天地间自然现象的变化,体现宇宙的动态与节律。
17. 四时随序,万物化生。
- 解析:四季按照顺序依次更迭,在这种有序的变化中,万物得以孕育生长。表明天地间的自然节律对万物化生的重要影响,四季的变化为万物生长提供了不同的条件,体现自然规律对生命繁衍的推动作用。
18. 是以圣人仰观俯察,体两仪之极,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 解析:因此圣人通过仰望观察天文,俯身考察地理,体悟天地的极致奥秘,通晓神明的品德,类比万物的情状。说明圣人通过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与思考,领悟其中蕴含的规律与哲理,进而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体现古人对天地自然的尊崇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19. 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 解析:通过观察天地间万物的相互感应,就可以洞察天地万物的真实情状与内在规律。强调观察万物相互感应在理解天地万物本质中的重要性,认为从自然现象的相互关联中能够探寻到宇宙的奥秘和万物的特性。
20. 夫天,垂象示变,而人由之。
- 解析:天通过呈现各种天象来显示变化,而人类依据这些天象的变化来行事。表明天象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关联,古人认为天象是天地意志的一种表达,人类通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