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5 / 8)

加入书签

个时代士人命运的无奈与悲哀。

22. 广结发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

- 解析:以李广为例,他从年轻时就开始从政,其功绩足以获得万户侯的奖赏,却在宦官面前壮志难酬,最终连一尺土地的封赏都没有得到。通过李广的遭遇,具体展现了士人在现实中的壮志难伸,即便有卓越的才能和功绩,也会因各种因素而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进一步深化了士不遇的主题。

23. 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

- 解析:李广虽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但他留下的诚信在身后,感动众人悲痛哭泣。商鞅尽心谋划以拯救国家的弊端,进言开始被采纳,随后灾祸却降临。此句通过李广和商鞅的不同事例,继续阐述士人的艰难处境,无论他们是重品德还是重谋略,都难以避免悲惨的结局,突出了现实对士人的压迫和伤害。

24. 奚良辰之易倾,胡害胜其乃急!

- 解析:作者发出疑问,为何美好的时光如此容易消逝,为何忌恨贤能的情况如此急迫!此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对士人遭遇不公的强烈愤慨,质问为何在社会中,贤能之士总是难以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反而遭受各种迫害,进一步强化了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25. 苍昊遐缅,人事无已。有感有昧,畴测其理?

- 解析:感慨苍天高远,人事无穷无尽。有的事能让人有所感悟,有的却让人困惑不解,谁能推测其中的道理呢?此句从对具体士人的遭遇描述,上升到对整个宇宙人事的思考,表达了对天道和人事复杂关系的迷茫,体现出作者在面对士不遇这一普遍现象时,无法理解其中缘由的无奈。

26.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耻?

- 解析:作者表明自己的态度,宁愿坚守穷困以顺遂自己的心意,也不屈从迎合而使自己身心疲惫。既然高官厚禄并非荣耀,难道身穿破旧的袍子就是耻辱?此句体现了作者在面对黑暗现实和士不遇困境时的抉择,即坚守自我,不被世俗的荣华和贫困观念所左右,展现出高尚的气节和独立的人格。

27. 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

- 解析:作者认为自己确实因与世俗观念不合而显得笨拙,但姑且欣然归隐。怀着孤独的情怀度过一生,拒绝在朝廷市肆中求取高位。此句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归隐决心,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的彻底摒弃,以归隐来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即通过归隐来反抗士不遇的现实,保持自我的高洁品性。

……

句译:

1.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又为之。余尝以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

过去董仲舒创作了《士不遇赋》,司马迁也写过同样题目的文章。我曾经在空闲的时日里,讲学诵读之余,阅读他们的文章,不禁感慨万千,满心惆怅。

2. 夫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

践行诚信,思虑和顺,这是世人的美好品行;持守质朴,保持宁静,这是君子深厚的素养。

3. 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自从淳朴的世风消逝,虚伪之风便大肆兴起,民间之人渐渐懈怠了廉洁谦逊的节操,朝廷上下充满了急功近利、钻营求进的心态。

4. 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

心怀正义、志于大道的士人,有的在盛年时如美玉般被埋没;洁身自好、操守清廉的人,有的终生徒劳忙碌却一事无成。

5. 故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

所以伯夷、叔齐发出“何处归依”的叹息,屈原发出“算了吧”的哀伤感叹。

6. 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

可悲啊!人寄身于天地间不过百年,而转瞬之间生命就已消逝;建立德行本就艰难,却哪怕做出如围成一座城般的大功绩也得不到赞赏。

7. 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