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3 / 8)
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能已者也。
- 解析:作者在此发出悲叹,人生在世不过百年,转瞬即逝,然而建立德行本就艰难,即便有足以围成一座城般的大功绩,也得不到赞赏。这正是古人之所以慷慨激昂地挥笔着文,屡屡抒发感慨而不能自已的原因。此句直接表达了对士人艰难处境的同情,强调了士不遇现象的可悲,也解释了自己创作此赋的情感冲动。
5. 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抚卷踌躇,遂感而赋之。
- 解析:作者认为疏导表达内心的情思,大概只有依靠文章。他手抚前人书卷,犹豫不决,最终有感而发创作此赋。这几句表明了创作的目的,即通过文章来抒发自己对士不遇现象的感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士不遇具体情况的详细描述。
6. 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 解析:“咨”为感叹词,作者感叹大自然赋予万物生机,为何只有人类最为灵秀。人类禀受了聪慧的神智,内心明澈,秉持三才五常而留名于世。此句从人类的独特性说起,为后文论述士人的理想追求和遭遇做铺垫,暗示如此灵秀且有高尚追求的人类,不应在现实中遭遇不公正的对待。
7. 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
- 解析:指出士人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以击壤之戏自娱自乐,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有的则致力于救助天下百姓,积极出仕。无论选择隐居还是出仕,他们都不违背本分,常常傲然自得,顺遂自己的性情。这体现了士人原本应有的自由选择和顺应本性的生活状态,与后文所描述的现实困境形成鲜明对比。
8. 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 解析:感慨世风日下,如水流逝,万物以不同类别相互比较。就像细密的渔网一撒下,鱼就惊恐逃窜,宏大的罗网一设置,鸟就惊慌高飞。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那些通达事理的人善于觉察危险,于是逃离仕途,回归田园耕种。此句以鱼鸟惧网罗比喻士人在恶劣社会环境中的惊恐与无奈,形象地描绘出社会对士人的压迫,以及士人被迫做出的选择。
9. 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望轩唐而永叹,甘贫贱以辞荣。
- 解析:描绘山峦巍峨,留住自己的影子,河流深广,隐藏自己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宁静、隐匿的氛围,象征着归隐之士的低调与内敛。他们遥念轩辕、唐尧的美好时代,为当下世风日下而长久叹息,甘心贫贱,拒绝荣华。此句进一步刻画了归隐士人的心境,表达他们对美好时代的向往和对现实荣华的不屑,体现出他们坚守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10. 淳源汩以长分,美恶作以异途。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
- 解析:“淳源汩以长分”指淳朴的源头已经久远且发生了巨大变化,“美恶作以异途”表明美与恶从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作者推究各种品行中最为可贵的,认为没有什么比做善事更能让人愉悦。此句从社会风气变化深入到对道德价值的思考,为后文论述士人的困境与坚守做铺垫,强调即便在风气不佳的社会中,士人仍应坚守为善的价值观念。
11. 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
- 解析:表明士人应遵从上苍的既定旨意,学习圣人遗留的典籍,对君主和双亲尽忠尽孝,在乡里间树立起诚信和道义。这体现了士人传统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追求,他们以圣人教诲为指引,期望在社会中践行忠孝信义,但这种美好的追求在现实中却遭遇重重困境。
12. 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嗟乎!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
- 解析:士人秉持真诚之心待人,期望获得显扬,而不是通过做作矫情来祈求声誉。然而现实却是令人悲哀的,人们随声附和,诋毁异己,憎恶超群出众之人;善于谋划的人被认为是糊涂,品行正直的人被说成是狂妄。此句将士人的美好期望与残酷的现实相对比,突出了现实的荒诞与不公,进一步揭示了士不遇的社会根源。
13. 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