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陶渊明《桃花源诗》(2 / 4)

加入书签

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成为“乌托邦”文学典范,启发后人对理想世界的创作与思考,丰富中国文学内涵。

2. 现实意义:在现代,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时关注精神世界,追求和谐、平等、自由生活。其对理想的坚守启示人们面对困难不放弃追求美好,努力构建公平、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

解析:

1.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 解析:“嬴氏”指秦始皇嬴政,“乱天纪”表明秦始皇以暴政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纲纪伦理。在这样的乱世背景下,“贤者避其世”,有贤德的人选择避开这个混乱的时代,为下文桃花源人的出现埋下伏笔。此句不仅揭示了桃花源人避世的历史原因,也反映出诗人对秦朝暴政的批判,暗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与混乱,与桃花源内的和平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2.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 解析:“黄绮”指商山四皓中的夏黄公和绮里季,他们在秦朝末年为避乱世,隐居于商山。“之商山”描述了他们的隐居行为。“伊人亦云逝”中的“伊人”指代桃花源人,“云逝”表示他们也像商山四皓一样,为躲避乱世而消逝在与世隔绝之地。诗人通过引用商山四皓的典故,类比桃花源人的避世之举,强调这种行为在乱世中的普遍性,同时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表明桃花源人的避世并非个例,而是贤者在乱世中的一种选择。

3.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 解析:“往迹”指桃花源人当初来到此地的踪迹,“浸复湮”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踪迹逐渐被淹没、消失。“来径”即进入桃花源的路径,“遂芜废”说明这条路径也渐渐荒芜废弃。此句描绘了桃花源与世隔绝之久,强调了其神秘性和与外界的隔阂,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被时间和外界遗忘的地方,同时也为下文桃花源内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状态做铺垫。

4.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 解析:“相命”体现桃花源人相互招呼、共同劳作,他们彼此协作,致力于农耕生产,“肆农耕”突出农耕活动的积极开展。“日入从所憩”描绘了日落之后,人们各自回到家中休息的场景。这两句生动地勾勒出桃花源内和谐有序的农耕生活节奏,展现了人们勤劳质朴、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与当时外界社会因战乱和苛政导致的民不聊生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简单、安宁生活的向往。

5.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 解析:“桑竹垂馀荫”描绘出桑树和竹子生长繁茂,枝叶低垂,投下大片阴凉,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暗示桑竹可用于养蚕和编制等,是桃花源人生活的重要资源。“菽稷随时艺”说明桃花源人根据季节变化适时种植豆类和谷物等农作物。这两句进一步细化了桃花源内的农业生产,体现了物产的丰富和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描绘出一幅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图景,展现了桃花源生活的富足与和谐。

6.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 解析:“春蚕收长丝”描述春天养蚕能够收获长长的蚕丝,这不仅体现了桃花源内蚕桑业的发展,也暗示了人们的勤劳与智慧。“秋熟靡王税”则强调了秋天庄稼成熟后,无需向官府缴纳赋税,这与当时现实社会中百姓深受赋税之苦形成强烈反差。“靡王税”三个字是对桃花源理想社会的重要刻画,突出了这里没有剥削和压迫,人民生活负担轻,能够充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反映了诗人对公平、自由生活的渴望。

7.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 解析:“荒路”点明桃花源中的道路并非繁华大道,而是带有自然荒僻的特点,“暧交通”描绘出这些道路相互交错,在朦胧中若隐若现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幽僻的氛围。“鸡犬互鸣吠”则以鸡鸣狗叫之声,打破了道路的寂静,增添了生活气息,从侧面反映出桃花源内人们生活的安定和谐,犹如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乡村画卷,与外界的动荡不安形成鲜明对照。

8.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 解析:“俎豆”是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俎豆犹古法”表明桃花源人在祭祀等礼仪活动中,依然遵循着古老的传统方式,体现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