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陶渊明 《桃花源记》(3 / 5)

加入书签

充满喜悦、自得其乐,进一步强调桃花源内生活的和谐美好,突出人们精神上的满足。

7.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解析:“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人见到外来的渔人,感到十分惊讶,侧面反映出桃花源与世隔绝,极少有外人进入。“问所从来”,表现出他们对外界的好奇。渔人“具答之”后,村民“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热情邀请渔人到家,并以丰盛食物款待,体现出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

8.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解析:“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得知有外人到来,村民都前来打听消息,进一步体现出桃花源人对外界的关注。“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通过村民自述,交代了桃花源的来历,他们的祖先为躲避秦朝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与外界隔绝,解释了桃花源存在的合理性,也暗示了外界社会长期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9.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解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人询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这夸张地表现出他们与世隔绝时间之久。“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向他们详细讲述外界情况后,村民们都感叹惋惜,他们的“叹惋”,可能包含对外部世界朝代更迭、战乱频繁的感慨,也可能有对自身与世隔绝错过许多的复杂情绪,进一步强化了桃花源与现实世界的对比。

10.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 解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除了最初邀请渔人的人家,其他村民也纷纷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并拿出酒食招待,再次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也表明桃花源内人际关系和睦,大家生活富足。“停数日,辞去”,渔人在桃花源停留数日后决定离开,推动故事发展,引出下文。

11.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解析: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细节表现出他们对现有平静生活的珍惜与维护,担心外界人知晓后打破桃花源的宁静与安宁,同时为后文寻找桃花源无果埋下伏笔,增添故事神秘色彩。

12.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 解析:“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渔人离开桃花源后,顺着来时路返回,处处做标记,表现出他对桃花源的重视以及可能存在的私心。“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回到郡城后,渔人拜见太守并告知桃花源之事,反映出渔人在利益或其他因素驱使下,违背了桃花源人的嘱托,也使得桃花源的神秘即将面临外界的介入。

13.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解析:“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太守听闻后立即派人跟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表现出太守对这件事的重视。然而“遂迷,不复得路”,他们迷失方向,找不到曾经做的标记和通往桃花源的路,这一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暗示桃花源的神秘与不可捉摸,也表明理想世界在现实中难以寻觅。

14.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解析:“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刘子骥作为高尚的隐士,听闻此事后欣然计划前往寻找桃花源,侧面反映出桃花源的吸引力,也表明不同身份的人对理想世界都有向往。“未果,寻病终”,刘子骥最终未能找到桃花源就因病去世,进一步强化了桃花源的虚幻性。“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再也没有人去探寻桃花源,以一种略带遗憾的方式结束故事,给读者留下无尽遐想,也让桃花源成为一个永远的谜,象征着理想社会在现实中的难以实现。

……

句译:

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