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夏侯玄《乐毅论》(5 / 5)
命者也。
译:所以之前有微子获得仁德,之后有薛公放弃与楚国的纷争,他们可以说是知晓天命的人。
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
译:乐毅的志向,千年难得一遇。
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
译:探究古代贤人的心意,应该先从重大、长远的方面着眼,如果必然要经过曲折且难以理解的过程,之后才停止探究也是可以的。
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或者其殆庶乎?
译:如今乐毅的志趣,或许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吧?又或许他大概已经近乎完美地展现了吧?
以乐生之经始图大,岂其区区燕、齐之利哉?
译:从乐毅一开始就谋划宏大的事业来看,难道他仅仅是为了燕、齐之间那点小小的利益吗?
其所以求者,存亡之机,圣主之事也。
译:他所追求的,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关键,是圣明君主所应做的事。
乐生遗燕惠王书,辩以达其志,因以宣其心,是谓义笃而辞顺,故览其文者,莫不慨然。
译:乐毅留给燕惠王的书信,言辞雄辩以表达他的志向,借此来表明他的心意,这就是所谓的情义深厚且言辞顺畅,所以阅读他文章的人,无不感慨。
当此之时,求贤之君,英雄之士,可不勖哉!
译:在这个时候,寻求贤才的君主,英雄豪杰之士,能不以此自勉吗!
夫忠至者无文,然其声动人者,其唯乐生乎!
译:忠诚到极致的人无需过多文饰,然而他的言辞能够打动人心的,大概只有乐毅吧!
……
全译:
研读乐毅写给燕惠王的书信,他恐怕近乎是知晓事物关键、符合道义,并能始终遵循礼制的人吧!那些想要极尽道德的度量,一心以天下为怀的人,怎会局限于一时的行迹,仅仅满足于兼并他国呢!兼并他国这种事,并非乐毅所屑为,使燕国强大却背弃道义,也不是乐毅所追求的。他不屑于获取苟且之利,心中不牵挂眼前琐事,不谋求微小的成就,这是意在统一天下的志向。那么他发起攻齐之事,是为了借此契机震动天下。讨伐齐国以彰显燕昭王的大义,可见这次用兵并非为了谋取私利。围困城池却不使百姓受害,这样的仁心远近闻名。整个国家行动起来却不谋求个人功绩,铲除暴君不用武力威慑,如此一来,至高的品德便在天下得以完备。以这样的至高品德来引领各国,那就差不多能与商汤、周武王的事迹相媲美了。
乐毅刚刚展开宏大的方略,放开对即墨和莒城的围困,以诚信治理百姓,等待齐国出现疲敝。这使得即墨、莒城的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愿意放下武器来依靠我们,就像对待亲近和善的君主那样,(敌方的)智谋也无处施展。如此,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这符合即墨大夫的道义;形势困窘就选择顺从,这是微子前往周朝的做法。开辟更宽广的道路,以等待田单这类人;助长包容善举的风气,来伸张齐国贤士的志向。使得忠诚的人得以成就气节,勇敢的人正义得以彰显,这也是齐国与燕国共同的心愿。
那些被利益迷惑的人,往往因利益而丧身;而通达大义的人,有的凭借大义显扬名声。所以从前有微子获得仁德,后来有薛公放弃与楚国的纷争,他们可称得上是知晓天命的人。乐毅的志向,千年难得一遇。探究古代贤人的心意,应当先从大处、远处着眼,即便过程必然迂回曲折且难以理解,之后才停止探究也是可以的。如今乐毅的志趣,或许尚未完全展现?又或许近乎完美地展现了吧?
从乐毅一开始就谋求宏大的事业来看,难道他仅仅是为了燕、齐之间那点微薄的利益吗?他所追求的,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是圣明君主应做之事。乐毅写给燕惠王的书信,言辞雄辩以表达他的志向,借此表明他的心意,这可谓情义深厚且言辞顺畅,所以读到这封信的人,无不感慨。在这个时候,寻求贤才的君主,英雄豪杰之士,能不以此自勉吗!
忠诚到极致的人无需文饰,然而能以言辞打动人心的,大概只有乐毅吧!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