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夏侯玄《乐毅论》(3 / 5)
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
使即墨、莒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施之。
- 解析:这样做使得即墨和莒城的百姓,怨恨他们自己的君主,愿意放下武器来依赖乐毅,如同亲近善待自己的君主一样。敌方即便有智谋,在这种情况下也无处施展。表明乐毅的策略取得了成效,通过争取民心,从内部瓦解了敌方的抵抗力量,使敌方陷入困境。
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也;任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也。
- 解析:如此一来,即墨大夫坚守道义,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就像微子在形势困窘时前往周朝,选择顺从时势一样。这里引用历史典故,将即墨大夫的坚守和微子的选择与乐毅的策略联系起来,说明乐毅的做法符合道义和时势,既尊重了敌方的忠义之士,又为齐国百姓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
- 解析:乐毅开辟更为宽广的道路,来等待田单这类人;助长包容善举的风气,以伸张齐国贤士的志向。体现乐毅的包容精神,他不仅不排斥敌方的人才,反而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以这种方式促进燕齐之间的融合,展示了其政治胸怀和长远眼光。
使夫忠者遂节,勇者义着,此又齐、燕之所同也。
- 解析:这样使得忠诚的人能够成就气节,勇敢的人正义得以彰显,这又是齐国和燕国共同的心愿。强调乐毅的做法能够兼顾各方利益,满足人们对正义和忠诚的追求,促进了地区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体现其策略的高明和对人心的洞察。
夫迷于利者,往往以利丧身;而达于义者,或以义显名。
- 解析:此句为作者的议论,指出那些被利益迷惑的人,常常会因为追逐利益而丧失自身;而通达大义的人,有的则凭借坚守道义彰显名声。通过对比,突出义利之间的不同选择带来的不同结果,为下文对乐毅的评价做铺垫。
故前有微子之得仁,后有薛公之释楚,可谓知命者也。
- 解析:以微子和薛公为例,说明他们的行为符合道义,微子前往周朝,获得了仁德之名;薛公放弃与楚国的纷争,展现出对大义的理解。他们都能够洞察时势,知晓命运的安排,是通达大义的典范。通过这两个例子,进一步论证了坚守道义的重要性和积极影响。
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
- 解析:夏侯玄在此高度评价乐毅的志向,认为乐毅的志向千年难得一遇。强调乐毅志向的高远和独特,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再次突出乐毅的非凡之处。
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
- 解析:探讨探究古代贤人心意的方法,应该先从重大、长远的方面着眼,如果必然要经过曲折且难以理解的过程,之后才停止探究也是可以的。此句为理解乐毅的行为和志向提供一种思路,暗示读者要从宏观、长远的角度去理解乐毅的行为动机,不要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
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或者其殆庶乎?
- 解析:对于乐毅的志趣,作者提出疑问,或许乐毅的志趣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吧?又或许他大概已经近乎完美地展现了吧?这种疑问式的表达,既体现作者对乐毅的深入思考,也引发读者对乐毅形象的进一步探索,使读者意识到乐毅的行为和志向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以乐生之经始图大,岂其区区燕、齐之利哉?
- 解析:从乐毅一开始就谋划宏大的事业来看,难道他仅仅是为了燕、齐之间那点小小的利益吗?此句以反问的形式,再次强调乐毅的志向绝非局限于燕齐之间的局部利益,而是有着更为宏大的目标,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乐毅的真正动机。
其所以求者,存亡之机,圣主之事也。
- 解析:乐毅所追求的,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关键,是圣明君主所应做的事。明确指出乐毅的追求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他的行为是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达到圣明君主的治理境界,进一步提升乐毅的形象,将其行为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乐生遗燕惠王书,辩以达其志,因以宣其心,是谓义笃而辞顺,故览其文者,莫不慨然。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