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知行进阶:孔子智慧里的人生境界(4 / 8)

加入书签

其局限性 —— 能在困境中坚守的人,未必能在原则下灵活变通。因为 “立” 更多的是对原则的坚守,而 “权” 则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与方法。有些人过于执着于原则的形式,而忽略了原则的本质,导致在面对复杂情况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春秋时期的宋襄公,便是这样的例子。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始终坚守 “仁义” 的原则,认为打仗也应该讲仁义,不能趁人之危。在泓水之战中,宋国军队与楚国军队隔河对峙。楚军开始渡河时,有人建议宋襄公趁机发动进攻,可宋襄公却认为 “趁人之危不是仁义之举”,拒绝了这个建议。楚军渡过河后,还没有摆好阵势,又有人建议宋襄公发动进攻,宋襄公再次拒绝,说 “等楚军摆好阵势再进攻,才是仁义之举”。结果,等楚军摆好阵势后,发动猛烈进攻,宋国军队大败,宋襄公也身受重伤,不久后去世。宋襄公的 “立”,虽然坚守了 “仁义” 的原则,但却过于僵化,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最终导致了失败。

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例子也很常见。比如,在企业管理中,有些管理者过于坚守规章制度,而忽略了员工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当员工遇到特殊困难,需要灵活调整工作安排时,这些管理者却坚持 “按规章制度办事”,不给予任何通融。这样做虽然维护了规章制度的 “原则”,但却伤害了员工的感情,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这并不是说 “立” 没有意义,而是提醒我们,在 “立” 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变通智慧,要学会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实现 “权” 的境界。

四、权:变通中的智慧者 —— 成长的巅峰

“可与权”,指的是可以在原则下灵活变通的人。“权” 是人生成长的巅峰,是在 “立” 的基础上,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与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效果。“权” 不是对原则的违背,而是对原则的灵活运用;不是盲目变通,而是基于智慧的判断。孔子说 “可与立,未可与权”,就是强调 “权” 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需要极高的智慧与能力。

(一)“权” 的内涵:原则为基,变通为用

“权” 的核心,在于 “以原则为基础,以变通为手段”。真正的 “权”,不是没有原则的随波逐流,也不是盲目固执的墨守成规,而是在深刻理解原则本质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与方法,以实现原则的最终目标。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便是 “权” 的典范。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其核心原则是 “富国强兵”,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商鞅根据秦国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灵活的策略与方法。比如,在经济上,商鞅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打破了传统的土地制度,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政治上,商鞅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这一措施改变了传统的分封制,加强了秦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军事上,商鞅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这一措施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这些措施看似打破了传统制度,却始终围绕 “富国强兵” 这一核心原则,最终让秦国从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逐渐发展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的 “权”,不是对原则的背离,而是对原则的精准把握与灵活运用。他深刻理解 “富国强兵” 的本质需求,不被传统制度的形式所束缚,根据秦国的实际情况调整策略,最终实现了原则目标。这种 “原则为基,变通为用” 的智慧,正是 “权” 的核心内涵。

在现代社会,“权” 的智慧同样重要。比如,我国的改革开放,便是 “权” 的典范。改革开放的核心原则是 “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国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入外资与先进技术,鼓励民营企业发展。这些措施看似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突破,却始终围绕 “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一核心原则,最终让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

(二)“权”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