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守志不移:孔子箴言里的精神脊梁(6 / 14)
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黑暗,民不聊生,李大钊看到了中国的危机,也看到了希望。他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开始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27 年 4 月 6 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派兵闯进北京东交民巷的苏联大使馆,逮捕了李大钊等 80 多名革命志士。在狱中,李大钊遭受了严刑拷打,敌人用竹签钉他的手指,用鞭子抽他的身体,用烙铁烫他的皮肤,可他始终坚贞不屈,没有泄露任何党的秘密。
敌人见李大钊不肯屈服,就对他说:“只要你放弃马克思主义,不再从事革命活动,我们就放你出去,还可以给你高官厚禄。” 李大钊笑着说:“马克思主义是拯救中国的真理,我既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革命事业,就不会轻易放弃。我宁愿死,也不会背叛自己的信仰。”
4 月 28 日,李大钊等 20 多名革命志士被押赴刑场。在刑场上,李大钊面对敌人的绞刑架,毫无惧色,他发表了最后的演说:“我们相信,中国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马克思主义一定会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虽然死了,但我们的精神会永远存在,会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革命事业中来。” 说完,他从容地走上绞刑架,英勇就义,年仅 38 岁。
李大钊的 “志”,没有被敌人的武力所 “夺取”,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国革命事业点燃了希望的火种,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外在力量之所以难以 “夺志”,是因为 “志” 与个人的精神信仰紧密相连,它能让人在面对困境时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外在的压力和诱惑。当一个人坚信自己的 “志” 是正确的、有价值的,他就会愿意为了 “志” 付出一切,甚至生命。
在现代社会,“夺志” 的外在力量不再是战争、牢狱和屠刀,更多的是物质诱惑、生活压力和世俗偏见。可即便如此,依然有许多人坚守自己的 “志”,不被外界所动摇。
比如 “大国工匠” 徐立平,他的 “志” 是 “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这项工作被称为 “在炸药堆里绣花”,危险性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爆炸。徐立平从事这项工作已有三十多年,在这期间,他面临着许多诱惑 —— 有的企业开出高薪邀请他,有的朋友劝他换一份更安全、更轻松的工作。
有一次,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找到徐立平,对他说:“徐师傅,你在工厂里工作,又危险又辛苦,工资还不高。你要是来我这里工作,我给你三倍的工资,还让你当技术总监,工作轻松又安全。” 徐立平笑着说:“谢谢你的好意,可我不能离开这里。这项工作虽然危险,但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安全,我必须坚持下去。我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会一直做下去,直到我做不动为止。”
为了提高工作精度,徐立平不断练习,他的手上布满了疤痕,有的是被火药烫伤的,有的是被工具划伤的。可他依旧没有放弃,他说:“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整形,精度要求非常高,差一点点就可能影响导弹的性能,甚至引发爆炸。我必须做到精益求精,不能有丝毫马虎。” 在他的努力下,导弹的精度越来越高,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又如乡村教师支月英,她的 “志” 是 “让乡村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1980 年,十九岁的支月英来到江西贫困山区的白洋教学点任教,这里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没有教室,她就把自己的家当作教室;没有课本,她就自己编写教材;没有黑板,她就用木板刷上黑漆当黑板。
在这期间,她有多次机会离开山区,回到城市工作。有一次,她的家人在城市里为她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工资高,工作环境好,还能照顾家人。家人劝她说:“月英,你在山区教了这么多年书,也该为自己考虑考虑了。回到城市工作,不仅能让你过上好日子,还能照顾我们,你就回来吧。”
支月英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心里十分纠结。她知道,自己如果离开了,这里的孩子们就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上学了。她对家人说:“爸妈,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可这里的孩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