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守志不移:孔子箴言里的精神脊梁(4 / 14)
岁。在他去世前,超级杂交水稻的亩产已经达到了 1530.76 公斤,远超他最初的目标。他用一生的时间,践行了自己的 “志”,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还帮助世界上许多国家提高了水稻产量,让数亿人远离了饥饿。他的 “志”,如同稻田里的阳光,温暖而坚定,照亮了无数人的生活。
与袁隆平不同,“燃灯校长” 张桂梅的 “志”,是 “让山区的女孩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张桂梅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年轻时随姐姐来到云南支边,后来成为一名中学教师。1996 年,她被调到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也是在这一年,她的丈夫因病去世,巨大的悲痛让她一度陷入绝望。可当她看到学校里那些因为贫困而面临辍学的女孩时,她的心被触动了 —— 这些女孩都很聪明,也很努力,可因为家庭贫困、重男轻女的观念,她们中的很多人,初中毕业后就不得不回家务农、嫁人,一辈子都被困在大山里。
有一次,张桂梅遇到一个叫小娟的女孩,小娟的成绩很好,却因为家里没钱,不得不辍学回家。张桂梅找到小娟的家,看到的是一间破旧的土坯房,小娟的母亲卧病在床,父亲一边抽烟一边叹气:“家里实在没钱,女孩子读书也没用,不如早点嫁人,还能给家里减轻点负担。” 张桂梅看着小娟眼中的泪水,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她对小娟的父亲说:“大叔,小娟是个好苗子,让她读书吧,学费我来想办法。” 从那以后,张桂梅开始资助小娟上学,可她渐渐发现,像小娟这样的女孩还有很多,仅凭她一个人的力量,根本帮不过来。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萌生:创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让山区的女孩们都能免费上学,接受教育。可这个想法,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首先是资金问题,创办一所学校需要大量的钱,而张桂梅的工资并不高,她把自己的积蓄都拿了出来,也只是杯水车薪。为了筹集资金,她开始四处奔走,去企业、去政府部门、去慈善机构,一遍遍地讲述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得到帮助。可很多人都不理解她,甚至觉得她是 “疯子”——“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折腾着办什么女高,简直是自找苦吃。”
有一次,她去一家企业募捐,企业的老板不耐烦地说:“你一个老师,不好好教书,跑来要钱,是不是想骗钱啊?” 说完,就让保安把她赶了出去。张桂梅站在企业门口,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疼,可她没有哭,也没有放弃。她在心里对自己说:“为了那些女孩,我不能认输,就算被拒绝一百次、一千次,我也要继续找下去。”
为了省钱,张桂梅每次出门募捐,都自带干粮和水,不舍得买火车卧铺,就买硬座,甚至有时候买站票;不舍得住宾馆,就找最便宜的招待所,甚至在火车站的候车室过夜。有一次,她去北京募捐,为了赶时间,她凌晨三点就起床去火车站,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磕出了血,她简单地用纸巾擦了擦,就一瘸一拐地继续赶路。在北京的那些日子里,她每天要跑好几家单位,鞋子都磨破了,脚也起了水泡,可她依旧坚持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桂梅的坚持和执着,终于打动了一些人。2008 年,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成立。学校成立那天,张桂梅站在学校门口,看着一个个背着书包、眼神里充满期待的女孩,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她对女孩们说:“孩子们,欢迎来到华坪女高,从今天起,这里就是你们的家,我一定会让你们走出大山,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办学的困难,远远没有结束。华坪女高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基础薄弱,很多学生连小学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好。为了让这些学生能跟上教学进度,张桂梅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陪学生一起晨读;晚上十二点多才睡觉,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生的功课。她还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要求学生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不许迟到、早退,不许玩手机、看电视。
有些学生受不了这样的苦,想要退学。有一个叫小敏的学生,因为受不了高强度的学习和严格的管理,偷偷收拾行李,准备回家。张桂梅发现后,追上小敏,拉着她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我知道学习很苦,管理很严,可你想想,如果你现在放弃了,回到大山里,一辈子都可能走不出来。只有好好学习,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