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悟孔子 “事公卿事父兄” 之则(5 / 7)

加入书签

孔子 “不为酒困” 的态度,体现了他对欲望的克制,对自身言行的严格要求,以及对人际交往分寸的精准把握。

(一)“不为酒困” 的内涵:不被酒所迷惑,保持清醒理智

“不为酒困” 中的 “困”,指被酒所迷惑、所困扰,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孔子所说的 “不为酒困”,并非反对饮酒,而是强调饮酒要适度,不能因酒误事、因酒失德。他曾说:“唯酒无量,不及乱。” 意思是,饮酒没有固定的限量,但不能喝到迷乱失态的程度。这句话既体现了孔子对饮酒的包容态度,也明确了饮酒的底线 —— 无论饮多少,都要保持清醒的理智,不做出违背礼仪、违背道德的事情。

在春秋时期的社交场合中,饮酒失态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卿大夫在朝聘会盟时,因饮酒过量而言语不当,损害国家尊严;有的士人在家庭宴饮时,因醉酒而与家人发生争吵,破坏家庭和睦。孔子对此深感不满,他认为,饮酒本是为了增进情感、促进和谐,若因酒失度,则违背了饮酒的初衷。因此,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 “不为酒困”,在各种饮酒场合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言行得体、举止有度,为弟子们树立了榜样。

(二)“不为酒困” 的本质:对欲望的克制与自我修养的体现

“不为酒困” 的本质,是孔子对自身欲望的克制,是自我修养的重要体现。在孔子看来,人都有欲望,如食欲、酒欲、名利欲等,适度的欲望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不能克制欲望,任由欲望泛滥,则会陷入困境,甚至走向堕落。因此,他十分重视 “克己” 的修养方法,主张 “克己复礼为仁”,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的言行符合 “礼” 的规范,最终实现 “仁” 的境界。

“不为酒困” 正是 “克己” 修养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酒能让人放松身心,也能让人迷失自我,能否在饮酒时保持克制,是对一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考验。孔子通过克制自己的酒欲,不仅避免了因酒误事、因酒失德,更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提升了自我修养的境界。他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不为酒困” 正是 “讷于言” 的重要体现 —— 不因醉酒而胡言乱语,始终保持言语的谨慎与得体。

(三)“不为酒困” 的现代启示:自律让生活更有序

在当今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如酒、烟、网络游戏、奢侈品等,若不能保持自律,很容易陷入欲望的陷阱,影响生活质量与个人发展。孔子 “不为酒困” 的自律精神,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 只有学会克制欲望,保持自律,才能让生活更加有序,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在人际交往中,“不为酒困” 的自律精神尤为重要。现代社会的社交场合中,酒依然是重要的媒介,但过量饮酒不仅会损害身体健康,还可能因言行失度而影响人际关系。因此,我们应学习孔子 “不为酒困” 的智慧,在饮酒时把握分寸,保持清醒的理智,不强迫他人饮酒,也不勉强自己过量饮酒,让饮酒真正成为增进情感的方式,而非破坏关系的导火索。

在个人生活中,“不为酒困” 的自律精神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比如,有些人因沉迷网络游戏而熬夜,影响身体健康与工作学习;有些人因追求奢侈品而过度消费,导致经济压力过大。这些都是缺乏自律、放纵欲望的表现。我们应借鉴孔子的自律精神,学会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合理安排时间与金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生活更加充实、有序、有意义。

六、“何有于我哉”:谦逊自谦的态度与不断进取的精神

“何有于我哉” 是孔子对自己上述行为的自我评价,字面意思是 “这些事情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但深入理解便会发现,这句话背后蕴含着孔子谦逊自谦的态度与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孔子看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 这些行为,都是君子应尽的基本责任与义务,是 “礼” 与 “仁” 的基本要求,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难事,因此,他用 “何有于我哉” 来表达自己的谦逊 —— 不将这些行为视为自己的特殊优点,而是将其作为君子修身的基本标准。

(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