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悟孔子 “事公卿事父兄” 之则(1 / 7)

加入书签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中这句看似平实的自述,如同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孔子在不同社会角色中的行为准则与修身追求。初读时,或许只觉是孔子对日常言行的简单总结,可当我们走进春秋时期的社会伦理框架,回望孔子一生 “克己复礼” 的实践轨迹,便会发现,这短短二十余字背后,藏着一位先哲对 “忠”“孝” 伦理的坚守、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更藏着对自我欲望的克制与对道德底线的守护。这种处世与修身的智慧,历经两千多年岁月沉淀,依旧能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关系与多元的生活诱惑中,为我们指引方向,成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

一、春秋伦理背景:“事公卿” 与 “事父兄” 的社会根基

要真正理解孔子这番话的深意,首先需回到春秋时期的社会伦理体系中,厘清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 所依托的 “家国同构” 社会结构与 “忠孝一体” 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周王朝以 “宗法制” 为核心构建社会秩序,周天子既是天下共主,也是姬姓宗族的大家长,诸侯国则是由宗族分支发展而来的政治实体,形成了 “家” 与 “国” 紧密相连的 “家国同构” 格局。在这种结构下,个人的社会角色与伦理责任高度统一 —— 在家中对父兄尽 “孝”,在朝堂对君主、公卿尽 “忠”,“孝” 是 “忠” 的基础,“忠” 是 “孝” 的延伸,二者共同构成了春秋时期核心的伦理规范。

“出则事公卿” 中的 “出”,指离开家庭,进入朝堂或公共领域;“事公卿”,即侍奉诸侯、卿大夫等上层统治者,履行作为臣子的职责。在春秋时期,“士” 阶层是连接 “家” 与 “国” 的重要纽带,他们既是家族的重要成员,也是朝堂的后备官员。对于士阶层而言,“事公卿” 并非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是承载着 “治国平天下” 的政治理想与 “忠君报国” 的伦理责任。当时的 “事公卿”,要求臣子不仅要服从上级命令,更要以 “道” 事君 —— 若君主、公卿的行为符合 “礼” 与 “仁” 的准则,便尽心辅佐;若违背道义,则需 “以道谏君”,甚至在必要时 “弃官而去”,坚守道德底线。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多次在各国公卿手下任职,始终以 “仁政”“礼治” 的理念辅佐君主,正是对 “事公卿” 伦理责任的践行。

“入则事父兄” 中的 “入”,指回到家庭内部;“事父兄”,即侍奉父亲、兄长,尽 “孝” 与 “悌” 的责任。在宗法制社会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孝悌” 是维系家庭秩序与宗族凝聚力的核心伦理。“孝” 针对父子关系,要求子女尊重父亲、赡养父亲、继承父亲的意愿与家族的传统;“悌” 针对兄弟关系,要求弟弟尊重兄长、帮助兄长、维护兄弟间的和睦。《诗经》中有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的诗句,可见 “孝悌” 不仅是家庭内部的伦理规范,更被视为君子修身的基础与治国理政的前提 —— 只有在家中尽孝悌,才能在朝堂上尽忠,才能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孔子曾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足见 “事父兄” 的孝悌伦理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春秋末期,虽然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但 “家国同构” 的社会结构与 “忠孝一体” 的伦理观念并未完全崩塌,仍是士阶层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孔子的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正是对这一传统伦理的继承与强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引导弟子与世人坚守 “忠孝” 伦理,重建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

二、“出则事公卿”:以道事君的责任与坚守

“出则事公卿” 看似简单的五个字,背后却蕴含着孔子对 “臣道” 的深刻理解 ——“事公卿” 并非盲目服从,而是以 “道” 为准则的责任担当。在孔子的认知中,臣子与公卿之间并非单纯的依附关系,而是 “以道相合” 的合作关系:臣子需以 “仁”“礼” 的理念辅佐公卿,推动政治清明;公卿需以 “贤”“德”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