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悟颜渊叹孔子之智(4 / 6)

加入书签

,为今后的从政或处世提供借鉴;《礼记》记载了周代的礼仪制度,包括祭祀、朝聘、宴饮、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的礼仪规范,学习《礼记》能让弟子明白礼仪的重要性,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乐经》虽然早已失传,但孔子对音乐的重视却丝毫未减,他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易经》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学思想的着作,包含了对宇宙、自然、人生的思考与探索,学习《易经》能让弟子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领悟事物发展的规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历史史料编撰而成的编年体史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载与评价,暗含褒贬,表达了孔子的政治观点与道德准则,学习《春秋》能让弟子了解历史的兴衰得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孔子通过 “博我以文”,为弟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知识世界的大门,让弟子们在丰富的文化滋养中不断成长。颜渊在学习这些文献典籍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对这些典籍的深入研究,逐渐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思想与智慧,为他后来理解和践行孔子的 “仁”“礼” 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约我以礼:规范言行的道德准则

“约我以礼”,是孔子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孔子看来,丰富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道德准则的约束,知识反而可能成为作恶的工具。因此,孔子在教授弟子知识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用 “礼” 来规范弟子的言行举止,培养弟子的道德品质。

“礼” 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外在的礼仪规范,更包括内在的道德修养。孔子认为,“礼” 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言行的重要保障,也是个人实现 “仁” 的重要途径。因此,他要求弟子们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 “礼” 的要求。

在教育过程中,孔子会通过各种方式向弟子传授 “礼” 的知识与规范。比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孔子会亲自示范各种礼仪,如见面时的拱手礼、吃饭时的礼仪、祭祀时的仪式等,让弟子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掌握 “礼” 的具体做法;在课堂上,孔子会讲解《礼记》等典籍中关于 “礼” 的记载,阐释 “礼” 的内涵与意义,让弟子们明白为什么要遵守 “礼”,以及遵守 “礼” 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颜渊在 “约我以礼” 的教育中,深受启发。他严格按照 “礼” 的规范来要求自己,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始终做到言行得体、彬彬有礼。通过 “约我以礼”,颜渊不仅规范了自己的言行举止,更重要的是,他在遵循 “礼” 的过程中,逐渐将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实现了 “仁” 与 “礼” 的统一。比如,在与人交往时,颜渊会主动以 “礼” 相待,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感受,不轻易冒犯他人;在处理事务时,他会按照 “礼” 的要求,做到公正、合理,不偏袒、不徇私。这种对 “礼” 的坚守,让颜渊的道德品质不断提升,成为了弟子中德行的典范。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通过这两种方式,既为弟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滋养,又为他们树立了明确的道德准则,让弟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而 “循循然善诱人” 的引导方式,则让弟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欲罢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学问与真理的追求中。

五、“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求学之路的极致追求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颜渊的这番话,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在学习孔子思想过程中,竭尽全力、追求极致的求学状态,以及在付出全部努力后,感受到的那种接近真理的喜悦与震撼。

“既竭吾才”,体现了颜渊对学问的执着与专注。在学习过程中,颜渊从不吝啬自己的精力与才华,他将全部的心思都投入到对孔子思想的学习与钻研中,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为了理解一个深奥的道理,他会反复研读典籍,与弟子们深入讨论,甚至会独自沉思良久;为了践行 “仁” 与 “礼” 的要求,他会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自己的行为。这种 “竭吾才” 的求学态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