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悟颜渊叹孔子之智(2 / 6)

加入书签

受到其中的深邃与广阔。比如在对 “仁” 的理解上,初学时颜渊或许只知道 “仁” 是一种善良的品德,可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逐渐明白 “仁” 不仅是个人的道德修养,更是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处世准则,是 “克己复礼为仁” 的行为规范。越深入学习,越觉得 “仁” 的内涵丰富,越觉得孔子对 “仁” 的阐释高远深刻,难以完全领悟。这种 “仰之弥高” 的感受,并非让人望而却步,反而激发了颜渊更强烈的求知欲,让他更加坚定地追寻孔子思想的脚步。

“钻之弥坚”,则是说深入钻研孔子的学问,越钻研越觉得坚固难攻。如果说 “仰之弥高” 是从整体上对孔子学问的赞叹,那么 “钻之弥坚” 则是从细节上对孔子思想深度的体会。孔子的学问不仅博大精深,更有着严密的逻辑与深刻的内涵,每一个观点、每一句教诲,都不是表面的空谈,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真理,需要学习者付出极大的努力去钻研、去领悟。

颜渊在钻研孔子学问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比如在学习 “礼” 的过程中,“礼” 不仅包括外在的礼仪规范,如祭祀、朝聘、宴饮等场合的仪式,更包括内在的道德修养,是 “仁” 的外在体现。颜渊需要不仅要记住各种礼仪的具体流程,更要理解这些礼仪背后所蕴含的道德意义与社会功能,明白 “礼” 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言行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颜渊需要反复思考、不断实践,甚至会遇到困惑与迷茫,可越是深入钻研,越觉得孔子对 “礼” 的阐释深刻而严谨,如同坚固的磐石,难以轻易攻克。但正是这种 “钻之弥坚” 的挑战,让颜渊更加投入,他不惜耗费全部精力去钻研,只为能更接近孔子思想的核心。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不仅是颜渊对孔子学问的赞叹,更是他对求知之路的深刻感悟。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越是深入,越能感受到真理的高远与深奥,而这种感受,不仅不会让人退缩,反而会成为不断前进的动力。颜渊用这八个字,将自己对孔子的敬仰与对真理的执着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为后世的求知者树立了榜样 —— 在追求学问与真理的道路上,要始终保持谦逊与敬畏,勇于面对挑战,不断探索,永不停歇。

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孔子思想的灵动与深邃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颜渊的这番描述,看似矛盾,实则精准地捕捉到了孔子思想的灵动与深邃。在颜渊看来,孔子的思想就像一道变幻莫测的光芒,刚刚还觉得它在前方清晰可见,可转眼间又发现它在身后,让人难以捉摸其确切的踪迹。这种感受,源于孔子思想的丰富性与灵活性,它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对象,展现出不同的内涵与意义。

孔子的思想以 “仁” 为核心,但 “仁” 的表现形式却多种多样。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孔子对 “仁” 的阐释也有所不同。比如,当子贡问 “仁” 时,孔子回答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颜渊问 “仁” 时,孔子则说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当仲弓问 “仁” 时,孔子又道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同样是 “仁”,孔子根据弟子的性格、学识与需求,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每一种答案都贴合弟子的实际,都能引导弟子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践行 “仁”。

这种灵活性,让颜渊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当他刚刚理解了孔子在某一情境下对 “仁” 的阐释,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 “仁” 的核心时,却发现孔子在另一情境下对 “仁” 又有了新的解读,这种新的解读既与之前的阐释一脉相承,又有着独特的内涵,让颜渊觉得之前的理解还不够全面,需要重新去思考、去领悟。比如,颜渊在学习 “克己复礼为仁” 时,起初可能认为 “克己复礼” 就是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礼仪规范,可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逐渐明白,“克己复礼” 不仅是外在行为的规范,更是内在道德修养的提升,是要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都符合 “仁” 的要求,做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种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