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感悟 “吾不试,故艺”:困境中的成长(2 / 7)

加入书签

是生存与智慧的结晶

“吾不试,故艺” 中的 “艺”,并非简单指艺术或技艺,而是涵盖了孔子在长期 “不试” 的境遇中,为了生存、为了传播思想而掌握的各种实用技能和知识,包括农耕、畜牧、烹饪、驾车、射箭、算术、礼仪、音乐、文献整理等多个方面。这些 “艺”,既是孔子应对生活困境的手段,也是他感悟人生、传播思想的载体,是他在困境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结晶。

早年的孔子,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不得不学习各种 “鄙事” 技能。他曾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为了做好工作,他学会了记账、算数,确保仓库中的财物出入清晰、数量准确;他还做过管理牲畜的乘田,为了让牲畜健康生长,他学会了观察牲畜的习性,掌握了饲养、繁育牲畜的技巧。这些看似卑微的技能,不仅让孔子得以维持生计,更让他深入了解了底层民众的生活,培养了他务实、严谨的品格。

随着年龄的增长,孔子的 “艺” 不断丰富和拓展。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他深入研究诗书礼乐,对《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解读,成为了当时最博学的学者之一。他精通礼仪,能够熟练主持各种祭祀、宴会、朝聘等活动,通过礼仪的演示,向弟子和世人传递 “礼” 的精神内涵;他擅长音乐,能够弹奏琴瑟、演唱诗歌,甚至能通过音乐感悟天地万物的道理,据说他在听到《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足见他对音乐的痴迷和深厚造诣。

孔子的 “艺”,还包括一些实用的生活技能。他会驾车,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常常亲自驾车或指导弟子驾车,应对各种复杂的路况;他懂烹饪,能够辨别食物的好坏,甚至能通过食物的搭配和烹饪方法,阐述 “和” 的理念。这些 “艺”,看似零散,却共同构成了孔子丰富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成为了他区别于其他学者的重要标志。

(二)“故艺” 的成因:“不试” 境遇下的主动选择与成长

“吾不试,故艺”,“故” 字点明了 “不试” 与 “艺” 之间的因果关系 —— 正是因为未能得到政治重用,孔子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各种技能,从而成为了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但这种因果关系,并非被动的接受,而是孔子在困境中的主动选择和积极成长。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后,孔子并没有陷入沮丧和绝望,而是将注意力转向了其他领域。他认为,即使无法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抱负,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他开始专注于学习和研究,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和技能,希望能通过这些 “艺”,为社会做出贡献,为弟子树立榜样。

孔子曾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在 “不试” 的境遇中,他将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断充实自己。他不仅向书本学习,还向身边的人学习,向社会学习。他曾向郯子请教古代的官制,向苌弘请教音乐,向师襄学习弹琴,甚至还曾 “入太庙,每事问”,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让他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深厚的造诣,成为了一个真正的 “通才”。

同时,孔子还将自己所学的 “艺” 传授给弟子,通过讲学授徒的方式,传播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他提出 “有教无类” 的主张,广收弟子,无论出身贵贱、贫富,只要愿意学习,他都悉心教导。在教学过程中,他将自己掌握的各种 “艺” 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通过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弟子们不仅学到知识,更能掌握实用的技能。他的弟子们在他的影响下,也大多成为了多才多艺的人,其中一些弟子后来还成为了各国的官员、学者或社会贤达,将孔子的思想和 “艺” 进一步传播开来。

可以说,“不试” 的境遇虽然让孔子的政治理想破灭,但也为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成长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孔子通过主动学习和积极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 “艺”,最终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升华。

三、“吾不试,故艺” 的深层智慧:困境中的价值重构

(一)接纳现实,不困于境遇

“吾不试,故艺” 蕴含的第一层智慧,是接纳现实,不被困境所束缚。在政治上遭遇多次失败后,孔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环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