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博学不名:孔子自谦执御的智慧(3 / 7)

加入书签

驭马车)是相对基础、实用的技艺,与 “礼”“乐” 等文化领域的 “高雅” 不同,“御” 更贴近日常生活与实际需求,不需要复杂的理论体系,只需熟练的操作技能。孔子选择 “执御”,并非真的认为自己只有 “执御” 的专长,而是通过这种自谦,摒弃 “博学名家” 的虚名,回归知识与技艺的 “实用本质”。

在孔子看来,知识与技艺的价值不在于 “成名”,而在于 “实用”—— 无论是 “礼”“乐” 还是 “射”“御”,都应服务于社会与民生,而非用于追求虚名。他曾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意思是君子不应像器物一样,只局限于某一种功能;但他同时也强调,任何知识与技艺都应具备实用性,不能脱离实际。选择 “执御”,正是孔子对 “实用本质” 的强调 —— 即便像 “御” 这样基础的技艺,只要能满足社会需求,就具有价值;而自己的 “博学”,也应服务于 “实用”,而非追求 “成名”。

这种 “自谦务实” 的态度,对当时追求虚名的社会风气是一种批判。春秋时期,一些人虽有一定学识或技艺,却热衷于追求 “名家” 虚名,忽视知识与技艺的实用价值,如一些礼学家只注重礼仪的形式,却忽视礼仪背后的道德内涵;一些射手只追求射箭的精准,却忽视射礼中的礼仪规范。孔子的自谦回应,正是为了引导世人摒弃虚名,关注知识与技艺的本质价值。

(二)明确定位:在博学中找到 “切入点”

孔子选择 “执御”,还体现了 “在博学中找到切入点” 的定位智慧。达巷党人认为孔子 “博学而无所成名”,本质上是认为他的知识体系过于庞大,缺乏一个明确的 “核心切入点”。而孔子选择 “执御”,正是为了回应这种困惑 —— 即便学识广博,也需要一个具体的 “切入点” 来落地,而 “执御” 便是他选择的 “实用切入点”。

在孔子的知识体系中,“御” 虽只是 “六艺” 之一,却具有 “贯通性”——“御” 不仅是一种技艺,还与 “礼”“射” 等领域紧密关联:在射礼中,需要 “御” 来驾车运送射手与武器;在军事行动中,需要 “御” 来保证军队的机动性;在日常出行中,需要 “御” 来确保安全与效率。通过 “执御” 这一切入点,孔子可以将 “礼”“射” 等知识与技艺融入实际应用,实现 “博学” 与 “实用” 的结合。

这种 “明确定位” 的智慧,对当代人具有重要启示 ——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许多人陷入 “博学而迷茫” 的困境,虽涉猎广泛,却找不到具体的应用方向。而孔子的选择提醒我们:博学不是目的,而是基础;在博学的基础上找到明确的 “切入点”,将知识转化为实用能力,才是关键。

(三)重道轻术:技艺为 “道” 服务

孔子选择 “执御”,最深层的深意是 “重道轻术”—— 在他看来,“御” 等技艺(术)只是工具,而 “仁”“礼” 等道德理念(道)才是核心;技艺的学习与应用,都应服务于 “道” 的实现。他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明确将 “道”“德”“仁” 置于 “艺”(技艺)之上,认为 “艺” 是服务于 “道” 的手段。

在孔子眼中,“御” 不仅是一种驾车技艺,还蕴含着 “道” 的内涵:“御” 需要 “专注”,对应着做事的认真态度;“御” 需要 “平稳”,对应着为人的中庸之道;“御” 需要 “安全”,对应着对他人的责任与关爱。因此,选择 “执御”,并非只看重其技艺本身,而是看重其背后 “道” 的内涵 —— 通过 “执御” 的技艺实践,传递 “专注”“平稳”“责任” 等道德理念,实现 “术” 为 “道” 服务的目标。

这种 “重道轻术” 的理念,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的 “博学”,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与传播 “道”(仁、礼等道德理念);他对 “六艺” 的精通,也是为了通过技艺实践,让 “道” 落地生根。达巷党人只看到了孔子的 “博学”(术),却未完全理解其背后的 “道”,而孔子的回应,正是为了引导弟子与世人关注 “道” 的核心,而非仅仅停留在 “术” 的层面。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