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慎言三境:孔子罕言利命仁的智慧(4 / 6)
天尤人,主动创造价值
当代人更应学习孔子 “尽人事” 的精神,在敬畏规律的同时,积极作为,不怨天尤人。例如,面对就业压力,年轻人不应抱怨 “命运不公”“竞争激烈”,而应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实践活动、积累工作经验,增强自己的竞争力;面对人生挫折,如失败、疾病、贫困,不应归咎于 “命运不好”,而应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如一些残疾人不抱怨身体的缺陷,而是通过学习技能、创业创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 “感动中国” 人物刘伟,失去双臂却用双脚弹奏钢琴,成为着名钢琴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尽人事” 的力量。
四、解析 “罕言仁”:深沉言仁,重行轻言的实践精神
孔子 “罕言仁”,并非不重视 “仁”,而是反对将 “仁” 空谈化、廉价化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毕生追求的道德理想,但他认为 “仁” 不是靠言说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罕言仁” 的本质,是强调 “行仁” 而非 “言仁”,将 “仁” 转化为日常的言行举止,而非空洞的道德口号。
(一)“罕言仁” 的本质:仁为核心,重行轻言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 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涵盖了 “孝”“悌”“信”“义”“礼” 等诸多道德规范,如 “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但孔子很少轻易用 “仁” 评价一个人,也很少长篇大论地谈论 “仁”,因为他认为 “仁” 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达到,不是靠言说就能实现的。
1. 不轻许仁:严格的道德标准
孔子对 “仁” 的标准极为严格,很少将 “仁” 许给他人。《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子贡问孔子:“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孔子回答:“忠矣。” 子贡又问:“仁矣乎?” 孔子回答:“未知,焉得仁?” 令尹子文三次担任令尹,不显露高兴的神色;三次被罢免,不显露怨恨的神色,还将自己的政务全部告知新令尹,孔子认为他做到了 “忠”,但还未达到 “仁” 的境界。
又如,孔子评价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承认管仲对齐国称霸与华夏文化传承的贡献,但他并未称管仲为 “仁者”,因为管仲在个人品德上存在不足,如 “有三归,官事不摄”(《论语?八佾》),生活奢华,用人不节俭。孔子的严格标准,并非苛求,而是为了让 “仁” 保持其崇高性与严肃性,避免 “仁” 因轻易许诺而沦为空洞的道德标签。
2. 重行轻言:以行动践行仁德
孔子强调,“仁” 的实现不在于言说,而在于行动。他在《论语?学而》中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批评那些花言巧语、表面和善的人,认为他们很少有仁德;在《论语?子路》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主张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这些言论都体现了孔子 “重行轻言” 的实践精神 ——“仁” 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而是靠行动做出来的。
孔子自身便是 “行仁” 的典范:他周游列国,虽未实现 “推行仁政” 的理想,却始终以 “仁” 的标准要求自己,对待弟子 “有教无类”,无论出身贵贱,都悉心教导;对待百姓 “仁者爱人”,在陈国绝粮时,仍关心弟子的安危与情绪,不抱怨、不放弃;对待反对者 “君子和而不同”,即便观点相悖,也尊重他人的意见,不强行争辩。他的行动,比任何言说都更能体现 “仁” 的内涵,也让弟子们深刻理解到 “行仁” 的重要性。
孔子的弟子们也继承了 “重行轻言” 的精神:颜回 “居陋巷而不改其乐”,以安贫乐道的行动践行 “仁”;子路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以慷慨助人的行动践行 “仁”;子贡 “存鲁、乱齐、破吴、强晋”,以维护国家利益的行动践行 “仁”。这些弟子的实践,证明了 “仁” 不是抽象的道德概念,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具体行动。
(二)“罕言仁” 的当代启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