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至俭至勤:孔子赞禹的精神境界(5 / 7)

加入书签

水中,“股无胈,胫不生毛”,小腿因长期浸泡而失去汗毛,展现出 “与民同劳” 的担当。

协同作战,凝聚力量:治水并非一人之功,大禹联合各部落力量,根据地域分工协作 —— 上游部落负责疏通源头河道,中游部落负责拓宽干流,下游部落负责开挖入海渠道,形成 “上下游联动、各部落协同” 的治水体系。这种协同模式,不仅提高了治水效率,更增强了部落联盟的凝聚力。

经过十三年努力,大禹终于治理好洪水,“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孟子?滕文公上》),百姓得以回到平原定居,农业生产逐渐恢复。

2. 兴农之 “力”:修建沟渠,奠定农耕文明基础

大禹的 “尽力乎沟洫”,不止于 “治水”,更在于 “兴农”—— 他在治理洪水的同时,同步修建灌溉沟渠,将洪水转化为农业生产的水源,为华夏农耕文明的发展奠定基础。

开凿灌溉渠,保障粮食丰收:大禹根据各地地形,在河道旁开挖支流沟渠,将河水引入农田,形成早期灌溉系统。例如,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他开凿了多条灌溉渠,让原本因洪水荒芜的土地变成良田;在长江流域,他疏通支流,解决了水稻种植的灌溉问题。

制定农时,指导农业生产:结合治水过程中掌握的气候规律,大禹协助舜推行 “观象授时”,指导百姓根据季节变化开展农业生产,如春季播种、夏季灌溉、秋季收获,确保粮食产量稳定。

划分九州,统筹资源分配:大禹根据治水后的地理格局,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并根据各州的土壤肥力、水利条件,制定差异化的农业政策,如向粮食富余的州征集粮食,支援受灾州,实现资源均衡分配。

这些举措,让华夏民族从 “逐水草而居” 的游牧生活,逐渐过渡到 “定居农耕” 的文明模式,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人口增长加快,为后续夏商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大禹的 “尽力乎沟洫”,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建设,更是华夏文明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关键一步。

3. “尽力” 的本质:以民为本,担当使命护苍生

大禹 “尽力乎沟洫” 的本质,是 “以民为本” 的使命担当 —— 他深知水利是民生之本,洪水不除,百姓无安身之地;沟渠不修,百姓无温饱之源。因此,他将个人利益、家庭情感完全置于治水使命之后,用 “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坚守,诠释了 “为苍生谋福祉” 的初心。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期间,第一次路过家门时,妻子正在分娩,听到婴儿哭声却因治水紧急未入内;第二次路过时,孩子已能叫 “父亲”,他仍只是挥手示意便匆匆离去;第三次路过时,孩子已长大,拉着他的衣角想让他回家,他却含泪推开孩子,继续奔赴治水一线。这种 “舍小家为大家” 的牺牲,正是 “尽力” 的核心内涵 —— 将百姓的安危与福祉,置于个人情感之上,用一生践行 “护苍生” 的使命。

五、大禹精神的当代实践:从历史典范到现实指引

大禹 “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 的俭朴品格,与 “致孝鬼神、致美黻冕、尽力沟洫” 的责任担当,共同构成了 “至俭至勤” 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穿越千年,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个人修身、公共治理、生态保护的重要指引。

(一)个人修身:以俭朴养德,以担当立身

在物质丰裕的当代社会,大禹的俭朴品格为个人修身提供了重要启示 —— 俭朴不仅是节约资源,更是对个人欲望的克制,对精神世界的滋养;而担当则是个人价值的实现路径,只有将个人成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才能活出真正的意义。

1. 俭朴养德:克制欲望,丰盈精神

当代人面临 “物质过剩、精神空虚” 的困境,过度追求奢侈品、名牌服饰、豪华居所,导致欲望膨胀、压力增大。大禹的 “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 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物质享受,而是源于精神世界的丰盈。

克制物质欲望:如 “感动中国” 人物樊锦诗,扎根敦煌莫高窟 57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