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求学之境:孔子 “学如不及” 的启示(2 / 6)

加入书签

,以简洁的语言记录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暗含褒贬,传递 “礼” 的价值观念;他整理《礼记》,系统梳理西周以来的礼仪规范,为后世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整理过程中,孔子秉持严谨的态度,反复核对文献,生怕出现疏漏与错误。例如,在整理《周易》时,他不仅反复研读,还为其作《十翼》(《易传》),深入阐释其中的哲理,唯恐后人因理解偏差而错失典籍的精髓。这种对知识的珍视与守护,正是 “犹恐失之” 的生动体现 —— 他将知识视为文明的火种,小心翼翼地呵护,唯恐因自己的疏忽而让文化传承出现断裂。

二、解析 “学如不及”:求学路上的紧迫感与谦逊心

“学如不及”,看似是对学习速度的追求,实则蕴含着对知识边界的清醒认知与对自我局限的谦逊态度。它提醒人们: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个人的认知始终有限,唯有以 “不及” 的紧迫感持续追赶,才能不断突破自我,靠近真理。

(一)“学如不及” 的本质:认清知识无限,保持谦逊求知

“学如不及” 的核心,在于认清 “知识无限,个人有限” 的现实。无论一个人掌握多少知识,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都只是沧海一粟;无论一个人多么聪慧,都总有自己未曾触及的领域。这种清醒的认知,让真正的学习者始终保持谦逊,以 “不及” 的心态持续求学。

1. 历史中的 “学如不及” 典范

东汉时期的张衡,便是 “学如不及” 的典范。张衡自幼聪慧,却始终保持谦逊的求知态度,认为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他对天文、历法、数学、机械制造等领域都充满兴趣,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他反复观测天象,绘制星图,制作浑天仪,即便在取得巨大成就后,仍不满足,继续钻研。他曾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意思是君子不担心职位不尊贵,而担心品德不高尚;不耻于俸禄不丰厚,而耻于知识不广博。这种对知识广度的追求,正是 “学如不及” 的体现 —— 他深知自己的认知有限,以谦逊的态度不断拓展知识边界,最终成为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

北宋时期的苏轼,也是 “学如不及” 的代表。苏轼自幼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却始终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他被贬黄州时,虽身处逆境,仍不忘学习,钻研儒家经典、佛道思想,还学习耕种、烹饪,从生活中汲取知识。他曾在《稼说送张琥》中写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他认为,要成就大事,不仅需要才华,更需要持续学习的毅力。即便在晚年,苏轼仍在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如学习书法、绘画,甚至尝试创作新词牌,始终以 “不及” 的紧迫感追赶知识的脚步,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 “唐宋八大家” 之一,在诗、词、文、书、画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2. 当代社会的 “学如不及” 价值

在当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学如不及” 的态度更显重要。据统计,当前人类知识的更新周期已缩短至 3-5 年,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后不久便可能过时;一个行业的技术标准,在短短几年内便可能被颠覆。在这样的背景下,唯有以 “学如不及” 的紧迫感持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避免被时代淘汰。

例如,在科技领域,华为公司的研发团队始终保持 “学如不及” 的态度,密切关注全球科技发展动态,持续投入研发,学习最新的技术成果。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华为并未退缩,而是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不断学习芯片设计、操作系统开发等核心技术,最终推出鸿蒙操作系统、麒麟芯片等自主产品,突破了技术壁垒。华为的成功,正是 “学如不及” 态度的成果 —— 他们深知科技发展的速度之快,以急切的心态追赶前沿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

在个人成长方面,“学如不及” 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不断突破自我局限。例如,“感动中国” 人物张桂梅,在创办华坪女子高中的过程中,始终保持 “学如不及” 的态度。她原本是一名普通教师,为了更好地教育贫困山区的女孩,她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阅读大量教育书籍,向优秀教师请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