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戒伪存真:孔子眼中的真诚品格(5 / 8)

加入书签

搬到北门,就赏十金。” 民众起初不信,商鞅便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最终,一名百姓尝试将木杆搬到北门,商鞅立即兑现承诺,给予五十金。这一 “徙木立信” 的举动,以诚恳的态度与守信的行为,让民众相信商鞅变法的决心,为变法的顺利推行奠定了基础。商鞅的 “悾悾”,是不搞权谋、坦诚布公的态度;他的 “信”,是说到做到、坚守承诺的行动,二者结合,让他成为历史上着名的改革家。

东汉时期的范式,也是 “悾悾而信” 的榜样。范式与张劭是好友,二人约定两年后范式到张劭家拜访。两年后,张劭提前准备好酒菜等待范式,家人劝他 “路途遥远,范式未必会来”,张劭却坚信范式会信守承诺。果然,范式如期而至,二人畅饮尽欢。后来张劭去世,范式在千里之外得知消息,立即赶去奔丧,为张劭执绋送葬。范式的 “悾悾”,是对友情的坦诚珍视;他的 “信”,是对约定的坚定坚守,这种品性让 “鸡黍之交” 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为诚实守信的典范。

2. “悾悾而信” 的当代价值

在当代社会,“悾悾而信” 的品性依然是人际交往与社会运行的核心支撑。在商业领域,“诚信经营” 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只有以诚恳的态度对待消费者,坚守产品质量承诺,才能赢得市场信任;在个人交往中,“诚实守信” 是友谊的基石,只有坦诚待人、信守承诺,才能建立长久的人际关系;在公共事务中,“政务诚信” 是政府公信力的来源,只有以诚恳的态度面对民众,兑现政策承诺,才能获得民众支持。

例如,“感动中国” 人物王顺友,作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邮递员,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独自步行送信二十余年,行程达 26 万公里。他从未因路途艰险而延误送信,也从未因无人监督而私拆信件,始终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工作,以守信的行为履行职责。王顺友的 “悾悾”,是对工作的坦诚热爱;他的 “信”,是对职业承诺的坚守,这种品性让他成为 “中国邮政的象征”,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重。

又如,华为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以 “诚信经营” 为原则,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坦诚向公众说明企业面临的困境,同时坚守 “客户为中心” 的承诺,加大研发投入,保障产品质量与服务。这种 “悾悾而信” 的态度,让华为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信任,成为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

(二)“悾悾而不信” 的虚伪:诚恳外衣下的失信与欺骗

“悾悾而不信” 的人,将 “诚恳” 作为骗取信任、掩盖失信的外衣 —— 他们表面态度热情、言辞恳切,看似 “值得信赖”,实则内心缺乏守信的原则,轻易许诺却从不兑现,用 “诚恳” 的表象麻痹他人,最终达到个人目的。

1. 历史中的 “悾悾而不信” 案例

三国时期的吕布,便是 “悾悾而不信” 的典型反面教材。吕布武艺高强,却缺乏守信的品格,他曾先后依附丁原、董卓、袁绍等多位诸侯,每次依附时都表现得 “诚恳忠诚”,誓言 “愿效犬马之劳”,却在利益诱惑下多次背叛主公:为了利益杀害丁原,为了貂蝉背叛董卓,依附袁绍后又因猜忌而离去。他的 “诚恳” 不过是骗取信任的伪装,最终因失信于天下,被曹操擒杀于白门楼。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吕布 “有勇无谋,轻于去就”,正是对他 “悾悾而不信” 品性的精准批判。

晚清时期的李鸿章,在外交事务中也常表现出 “悾悾而不信” 的特质。他表面对列强 “态度诚恳”,承诺 “积极改革、遵守条约”,却在实际行动中多次妥协退让,甚至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例如,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此前他曾向民众承诺 “力争主权、减少损失”,却最终割地赔款,失信于天下。他的 “诚恳” 不过是掩饰无能与妥协的伪装,最终成为历史上争议较大的人物。

2. 当代社会的 “悾悾而不信” 现象

在当代社会,“悾悾而不信” 的现象极为普遍,渗透在商业、社交、公共事务等多个领域,严重破坏了社会信任体系。

在商业领域,一些商家以 “诚恳服务” 为噱头,却在实际经营中失信欺骗:如部分培训机构,招生时承诺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