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雅乐之美:孔子听乐的心灵震撼(4 / 6)
相呼应,引导听众遵守礼仪规范,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秩序。在聆听《关雎》之乱时,孔子感受到的不仅是乐声的恢弘,更是乐声所传递的 “仁” 与 “中庸” 的理念 ——《关雎》中纯洁真挚的情感体现了 “仁” 的精神,“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情感表达体现了 “中庸” 之道,这些都与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
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在他看来,艺术(包括音乐)的价值在于承载 “道”“德”“仁” 等道德理念,通过艺术的形式传递给民众。师挚演奏的雅乐,正是 “游于艺” 的典范,它以音乐为载体,传递道德理念,实现了 “美” 与 “善” 的统一,因此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认可。
(三)对周礼与雅乐复兴的向往
“洋洋乎盈耳哉” 的赞叹,还蕴含了孔子对周礼与雅乐复兴的向往。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乐衰落,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与雅乐,希望通过礼乐制度的重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当他听到师挚演奏的雅乐时,仿佛看到了周礼复兴的希望 —— 师挚的演奏不仅展现了雅乐的极致魅力,更证明了雅乐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有人坚守与传承,雅乐就能重新焕发生机。
孔子对雅乐的推崇,本质上是对周礼的推崇。他认为,雅乐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雅乐的复兴是周礼复兴的前提。通过雅乐的演奏,能够引导民众树立道德观念,遵守礼仪规范,进而恢复社会秩序。因此,当孔子听到师挚演奏的雅乐时,才会如此激动,发出 “洋洋乎盈耳哉” 的赞叹 —— 这不仅是对乐声之美的欣赏,更是对周礼与雅乐复兴的期待。
例如,孔子曾周游列国,希望能找到一位贤明的君主,推行 “仁政”,恢复周礼与雅乐,却始终未能如愿。当他回到鲁国,听到师挚演奏的雅乐时,内心的失落与遗憾得到了一定的慰藉 —— 他看到了雅乐传承的希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恢复周礼与雅乐的信念。因此,“洋洋乎盈耳哉” 的赞叹,不仅是对一次听乐体验的记录,更是孔子内心理想的表达。
四、雅乐的当代价值:从文化传承到精神滋养
在当代社会,随着多元音乐文化的兴起,传统雅乐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但其蕴含的审美价值、教化功能与文化内涵,依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重新发掘雅乐的当代价值,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为当代人的精神生活提供宝贵滋养,为文化创新与社会和谐注入新的活力。
(一)文化传承: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雅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西周以来的礼乐精神、道德理念与审美追求,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在当代社会,传承雅乐,不仅是对古老艺术形式的保护,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守护。
1. 雅乐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从物质层面来看,雅乐所使用的编钟、编磬、琴、瑟等乐器,是中国古代音乐器具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例如,1978 年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由 65 件青铜钟组成,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能够演奏古今中外的多种乐曲,是西周雅乐乐器的巅峰之作,现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为 “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这些古老的乐器,不仅是雅乐演奏的工具,更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当时的科技水平。
从非物质层面来看,雅乐的演奏技艺、乐谱体系、礼仪规范等,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遗产。雅乐的演奏技艺讲究 “中正平和”,注重乐器之间的和谐配合与乐声的庄重典雅;雅乐的乐谱体系(如古代的 “律吕” 记谱法)蕴含着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与数学智慧;雅乐的礼仪规范则体现了古代的社会秩序与道德理念。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需要我们代代相传。
2. 当代雅乐传承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雅乐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着进展。许多博物馆、文化机构与高校纷纷开展雅乐研究与传承项目,通过复原雅乐乐器、整理雅乐乐谱、培养雅乐演奏人才等方式,让雅乐重新走进大众视野。
例如,湖北省博物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