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雅乐之美:孔子听乐的心灵震撼(2 / 6)
通过乐声传递道德理念与社会秩序。例如,在演奏《关雎》时,师挚通过悠扬舒缓的曲调,展现《关雎》中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的情感,引导听众树立健康的婚恋观与道德观。孔子对师挚的这种演奏理念极为认同,因此在听到师挚演奏的雅乐时,才会被深深打动,发出由衷的赞叹。
师挚的存在,代表了春秋时期雅乐传承者的坚守。在雅乐衰落的时代背景下,师挚依然坚持传承雅乐的正统技艺与教化理念,成为孔子推崇的对象。他的演奏,不仅让孔子感受到了雅乐的极致魅力,也让后人得以窥见春秋时期雅乐的风貌,为雅乐文化的传承留下了宝贵的印记。
二、解析 “师挚之始,《关雎》之乱”:雅乐的结构与内涵
“师挚之始,《关雎》之乱”,短短十个字,不仅记录了一次雅乐演奏的场景,更蕴含了雅乐的结构特点与文化内涵。“始” 与 “乱” 是雅乐的重要结构组成部分,分别对应乐舞的开篇与终章;《关雎》作为雅乐的经典曲目,其内容与情感则体现了雅乐的教化理念。
(一)“始” 与 “乱”:雅乐的结构之美
在西周与春秋时期的雅乐中,“始” 与 “乱” 是乐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承担着 “开篇定调” 与 “收束升华” 的功能,二者相互呼应,构成了雅乐完整的结构体系。
1. “始”:开篇定调,营造氛围
“始”,即乐舞的开篇部分,通常由乐官亲自演奏,使用编钟、编磬等庄重的乐器,曲调平缓庄重,节奏稳定,其主要功能是奠定整场乐舞的基调,营造与礼仪场景相契合的氛围。
在祭祀礼仪中,“始” 的乐声通常更为庄重肃穆,以编钟、编磬的厚重音色,表达对先祖的崇敬之情,引导参与者进入虔诚的状态;在朝聘礼仪中,“始” 的乐声则更为典雅平和,体现诸侯之间的友好与尊重;在宴饮礼仪中,“始” 的乐声则相对轻快,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
“师挚之始”,即由师挚负责乐舞的开篇演奏。师挚作为鲁国最优秀的乐官,其 “始” 的演奏必然极为精湛 —— 他能够根据礼仪场景的需求,精准把握乐声的基调与节奏,通过庄重典雅的乐声,瞬间将听众带入礼仪的氛围中,为整场乐舞奠定完美的基础。孔子对师挚的 “始” 极为赞赏,认为其乐声能够 “洋洋乎盈耳”,可见师挚的开篇演奏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2. “乱”:收束升华,深化内涵
“乱”,即乐舞的终章部分,是雅乐结构的高潮与收束。与 “始” 的平缓庄重不同,“乱” 的曲调更为恢弘悠扬,节奏更为丰富多变,通常会集合多种乐器共同演奏,舞蹈动作也更为舒展大气。其主要功能是对整场乐舞的主题进行升华,深化乐舞的文化内涵,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雎》之乱”,即《关雎》乐曲的终章部分。《关雎》是《诗经?周南》的首篇,讲述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情感真挚纯洁,体现了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中庸之道。《关雎》之乱通过恢弘悠扬的乐声,将这种纯洁的情感推向高潮,同时传递出 “夫妇之道” 是社会伦理基础的理念 —— 只有夫妇关系和谐,才能实现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因此,《关雎》之乱不仅是乐声的高潮,更是文化内涵的升华。
孔子对《关雎》之乱的赞叹,正是因为它通过完美的乐声,将《关雎》的情感与理念传递得淋漓尽致,让听众在欣赏乐声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道德与伦理的力量。“洋洋乎盈耳哉”,不仅是对乐声充盈耳畔的直观描述,更是对《关雎》之乱文化内涵的高度认可。
(二)《关雎》:雅乐的情感与教化内涵
《关雎》作为雅乐的经典曲目,其情感与内涵是雅乐教化功能的集中体现。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认为其情感表达适度,既不过分放纵,也不过分悲伤,符合中庸之道,能够引导听众树立健康的情感观与道德观。
1. 《关雎》的情感内涵:纯洁真挚的爱慕之情
《关雎》的歌词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开篇,描绘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这种情感并非放纵淫靡的欲望,而是纯洁真挚的向往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