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从曾子临终箴言悟君子修身(2 / 6)

加入书签

其 “善言” 有着明确的指向 —— 聚焦于君子修身的核心要义,为孟敬子、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清晰的修身路径。

他没有谈论一生的功绩与遗憾,没有提及家族的兴衰与未来,而是将所有的关注点都集中在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上,这种选择本身就是 “善言” 的体现 ——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所关心的不是个人与家族的私利,而是儒家思想的传承、君子品德的坚守,是如何让后来者更好地践行 “道” 的理念。这种超越个人私利、关注道德传承的 “善言”,正是曾子一生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的生动写照,也是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的最高境界。

二、君子 “三贵”:曾子修身思想的核心要义

曾子提出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是其修身思想的核心凝练。这 “三贵” 并非孤立的行为要求,而是从外在言行到内在品德的完整修身体系 ——“动容貌” 关注身体姿态的礼仪规范,“正颜色” 聚焦面部神情的真诚表达,“出辞气” 重视言语表达的文明得体,三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君子修身的基础框架。

(一)动容貌,斯远暴慢矣:身体姿态中的礼仪与尊重

“动容貌”,指君子在日常言行中,注重身体姿态与容貌仪表的规范,通过得体的姿态展现对他人的尊重,从而远离粗暴与傲慢的态度。在春秋时期的 “礼” 文化中,身体姿态并非单纯的个人习惯,而是 “礼”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

1. “动容貌” 的礼仪规范

春秋时期的 “礼” 对身体姿态有着详细的规定:站立时需 “正立不动”,不可歪斜倚靠;行走时需 “步履从容”,不可匆忙急促;与人交谈时需 “身体前倾”,展现专注与尊重;面对长辈与君主时需 “鞠躬如也”,体现谦卑与恭敬。《礼记?曲礼上》记载:“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坐毋箕,立毋跛,食毋言,寝毋伏。” 这些规范,看似繁琐,实则是通过身体姿态的约束,培养个体的礼仪意识与尊重他人的品德。

曾子一生严格践行 “动容貌” 的礼仪规范。据《论语?乡党》记载,孔子描述曾子 “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虽为批评谄媚之举,却从侧面反映出曾子对身体姿态的重视 —— 他深知,不当的身体姿态会传递出傲慢、谄媚的态度,而得体的姿态则能展现君子的修养。在与他人交往时,曾子始终保持 “容貌恭敬”,站立时不歪斜、行走时不匆忙、交谈时不随意,这种得体的姿态,让他人感受到被尊重,也让自己远离了粗暴与傲慢的可能。

2. “动容貌” 与 “远暴慢” 的内在关联

“动容貌” 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身体姿态的规范,培养个体的尊重意识,从而远离 “暴慢”(粗暴、傲慢)。在曾子看来,身体姿态与内心态度是相互关联的 —— 外在的粗暴与傲慢,往往源于内心的轻视与自负;而得体的身体姿态,能够反过来约束内心的负面情绪,培养尊重他人的品德。

例如,一个人若在与人交谈时随意歪斜身体、东张西望,这种姿态传递出的是对他人的轻视,长期如此便会养成傲慢的态度;反之,若能保持身体前倾、眼神专注的姿态,这种姿态会不断提醒自己尊重他人,逐渐培养出谦逊的品德。曾子认为,通过 “动容貌” 的长期实践,个体能够在身体姿态与内心态度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 得体的姿态塑造尊重的内心,尊重的内心又会强化得体的姿态,最终实现 “远暴慢” 的修身目标。

3. 当代视角下的 “动容貌”:礼仪修养的现代转化

在当今社会,“动容貌” 的具体礼仪规范虽与春秋时期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精神 —— 通过身体姿态展现尊重 —— 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在人际交往中,得体的身体姿态能够传递出真诚与尊重,促进良好关系的建立:与人交谈时保持眼神交流,体现专注;倾听他人发言时身体微微前倾,展现重视;握手时力度适中、时长恰当,传递友好。这些看似微小的姿态,都是 “动容貌” 在现代社会的具体体现,能够帮助我们远离粗暴与傲慢,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