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从孔子三重特质悟人格之美(3 / 9)
“厉” 表现为对利益诱惑的清醒拒绝。他主张 “见利思义”,认为利益的获取必须以 “义” 为前提,违背 “义” 的利益坚决不取。周游列国途中,孔子多次面临利益诱惑:在楚国,楚昭王欲以七百里封地赏赐孔子,却要求他放弃 “礼治” 主张,孔子毫不犹豫地拒绝,称 “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卫国,卫出公欲重用孔子,却不愿解决 “父不父、子不子” 的伦理困境(卫出公与其父蒯聩争夺君位),孔子虽身处困境,仍坚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选择离开。这种 “厉” 是对 “义” 的绝对坚守,是孔子 “仁者” 人格的底线,不因处境艰难而动摇,不因利益诱惑而妥协。
在教育弟子坚守原则方面,孔子的 “厉” 表现为对弟子失德行为的严肃批评。他虽温和待徒,却绝不纵容弟子违背 “仁” 与 “礼” 的行为。弟子冉有帮助季孙氏聚敛财富,加重百姓负担,孔子严厉地说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将冉有排除在弟子之外,以此警示其他弟子坚守 “义” 的底线;弟子宰我白天睡觉,违背 “学而不厌” 的求学态度,孔子批评他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以严厉的言辞督促其改正。这种 “厉” 源于对弟子的负责 —— 在孔子看来,弟子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培养品德,若在原则问题上松懈,终将沦为 “小人”,因此必须以严肃的态度纠正。
(三)“温” 与 “厉” 的辩证统一:仁礼相融的人格智慧
孔子的 “温” 与 “厉” 并非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其核心在于 “仁” 与 “礼” 的相融 ——“温” 是 “仁” 的外在表现,“厉” 是 “礼” 的内在坚守;“温” 为 “厉” 赋予人文温度,避免其沦为冷漠的教条;“厉” 为 “温” 划定原则边界,防止其变成无底线的纵容。这种统一,展现了孔子人格的智慧与成熟。
“温” 是 “厉” 的基础。孔子的 “厉” 从不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违背 “仁” 与 “礼” 的行为,其出发点是 “爱人” 而非惩罚。例如,他批评季孙氏 “八佾舞于庭”,本质是担心僭越行为破坏社会秩序,最终损害百姓利益;他批评冉有聚敛财富,核心是希望冉有回归 “仁” 的初心,关心百姓疾苦。这种以 “温” 为基础的 “厉”,虽态度坚定,却充满人文关怀,让人感受到的是原则的力量,而非恶意的攻击。
“厉” 是 “温” 的保障。孔子的 “温” 从不意味着无原则的妥协,而是以 “厉” 为边界的温和。若缺乏 “厉” 的坚守,“温” 便会沦为无底线的纵容,最终损害 “仁” 的本质。例如,若孔子对季孙氏的僭越行为保持 “温” 和沉默,便是对 “礼” 的放弃,最终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反而违背 “爱人” 的初心;若他对冉有的失德行为不加批评,便是对弟子的不负责任,最终会让冉有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失去成为 “君子” 的可能。这种以 “厉” 为保障的 “温”,既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又坚守了道德的底线,是 “仁” 与 “礼” 完美融合的人格智慧。
二、威而不猛:威严其质,宽厚其行
“威而不猛” 是孔子人格特质的第二重维度,指孔子身上自带一种让人敬畏的威严,却从不以凶猛、严苛的方式对待他人。这种 “威” 源于其内在的道德修养与知识智慧,而非外在的权势或暴力;这种 “不猛” 则源于其 “仁者爱人” 的宽厚之心,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与对生命的关怀。“威而不猛” 的特质,让孔子既拥有让人信服的力量,又具备让人亲近的温度,成为理想的君子典范。
(一)“威”:源于德与智的内在力量
孔子的 “威”,并非来自外在的地位、财富或权势,而是源于其深厚的道德修养、渊博的知识智慧与坚定的理想追求,是 “仁者” 与 “智者” 人格魅力的自然流露,让人不自觉地产生敬畏之心。
在道德修养层面,孔子的 “威” 表现为 “仁” 与 “礼” 的完美践行。他一生坚守 “仁” 的理念,“克己复礼”“见利思义”,其言行举止始终符合道德准则,这种道德上的纯粹与坚定,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威慑力。弟子们在孔子身边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