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从孔子自谦悟圣仁与践行之境(2 / 10)
仁” 的基础,要求子女孝顺父母、弟弟友爱兄长,这不仅是对家庭伦理的遵守,更是培养仁爱之心的起点;“诚信” 是 “仁” 的重要体现,要求人们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勇敢” 则是 “仁” 的延伸,要求人们在面对正义与邪恶的抉择时,能够坚守道义、挺身而出,不畏惧强权与困难。
要达到 “仁” 的境界,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反思与践行,克服个人的私欲与惰性,始终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道义之心对待事物。孔子一生都在追求 “仁” 的境界,也始终在践行 “仁” 的理念,但他深知 “仁” 的境界博大精深,自己虽然努力追求,却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因此也不敢以 “仁” 自居。
(三)“圣” 与 “仁” 的关系:相辅相成的道德体系
在春秋时期的道德观念中,“圣” 与 “仁” 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仁” 是 “圣” 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 “仁” 的品德,心怀仁爱、践行道义,才有可能进一步达到 “圣” 的境界,以自身的智慧与力量造福万民;“圣” 则是 “仁” 的升华,一个人若能达到 “圣” 的境界,其 “仁” 的品德也必然达到了极致,能够将对他人的关爱扩展到对天下苍生的关怀,将践行道义的行为上升到治理天下、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度。
例如,上古圣王尧、舜、禹之所以被尊为 “圣人”,正是因为他们具备了极致的 “仁” 的品德 —— 尧帝 “仁如天”,关爱天下百姓;舜帝以孝悌为本,以身作则教化百姓;大禹为治理洪水、拯救百姓,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他们的 “圣”,正是建立在 “仁” 的基础之上,是 “仁” 的品德在治理天下、造福万民方面的具体体现。
反过来,若一个人只追求 “仁” 的品德,却缺乏 “圣” 的智慧与能力,那么其 “仁” 的影响范围也会受到限制,只能局限于个人与身边的人,无法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若一个人只追求 “圣” 的地位与功绩,却缺乏 “仁” 的品德,那么其行为也必然偏离正道,最终可能导致权力滥用、百姓遭殃,无法真正达到 “圣” 的境界。
孔子深刻认识到 “圣” 与 “仁” 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深知二者所代表的道德境界的崇高与艰难。他一生都在努力追求 “仁” 的品德,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恢复社会秩序、造福百姓贡献力量,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既没有达到 “圣” 所要求的通达天道、治理天下的能力与功绩,也没有达到 “仁” 所要求的极致品德与完美境界,因此才会坦诚地说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展现出对 “圣”“仁” 境界的敬畏与对自身修养的清醒认知。
二、“为之不厌”:孔子对圣仁之道的执着追求
“抑为之不厌”,是孔子对自己在追求圣仁之道过程中所秉持态度的概括,意为 “只是在追求圣仁之道的道路上,我始终坚持、从不厌倦”。这看似简单的六个字,背后蕴含着孔子一生的执着与坚守,是他面对艰难险阻、挫折困境时,依然能够坚定前行的精神动力。
(一)“为之不厌” 体现在对典籍的研读与整理中
孔子一生都致力于对古代典籍的研读与整理,希望通过从典籍中汲取先王之道、圣人智慧,来指导自己追求圣仁之道的实践,同时也为传承中华文脉、教化后世子孙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他展现出了 “为之不厌” 的执着精神。
孔子自幼便对古代典籍抱有浓厚的兴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习先王之道,开始系统研读《诗》《书》《礼》《乐》等古代典籍。在学习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勤奋刻苦的态度,常常废寝忘食、不知疲倦。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对《周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深入理解《周易》的内涵,他反复研读,以至于 “韦编三绝”—— 用来串联竹简的牛皮绳都被磨断了多次。即使到了晚年,身体日渐衰弱,他对典籍的研读热情依然丝毫未减,这种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圣仁之道的追求,正是 “为之不厌” 的生动体现。
除了研读典籍,孔子还致力于对古代典籍的整理与修订。春秋时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