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从孔子自谦观文与躬行之重(2 / 10)
范,将 “礼” 融入一举一动之中。
对于弟子,孔子也始终强调 “礼” 的学习与实践。他教导弟子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弟子在言行举止上符合 “礼” 的要求;当弟子宰我认为三年之丧过长,提出 “期可已矣” 时,孔子严厉批评他 “不仁”,认为守丧之礼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 “礼” 与 “仁” 的结合。在孔子看来,“礼” 作为 “文” 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一个人只有掌握并遵守 “礼” 的规范,才能在社会中立足;一个国家只有恢复 “礼” 的秩序,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因此,孔子 “文,莫吾犹人也” 的表述,也包含着他对自己礼仪修养的自信 —— 经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他对 “礼” 的理解与践行已达到较高水准,能够成为弟子与他人的榜样。
(三)“文” 即道德修养:塑造君子人格的途径
在春秋时期的 “文” 的内涵中,道德修养是其核心与灵魂。无论是典籍学识的学习,还是礼仪规范的践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 “君子” 人格。“君子” 是春秋时期士大夫阶层追求的理想人格典范,而 “文” 则是实现这一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 —— 通过学习典籍中的道德思想,人们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通过践行礼仪规范,人们能够将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最终成长为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的理想人格。
孔子对 “君子” 的道德修养有着明确的要求,他提出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坦荡荡” 等一系列关于君子道德的论述,将 “仁”“义”“礼”“智”“信” 作为君子的核心品德。而这些品德的形成,离不开 “文” 的滋养。例如,学习《诗》能够 “兴、观、群、怨”,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培养仁爱之心;学习《书》能够了解先王的仁德之举,树立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学习《礼》能够规范自身言行,培养谦逊、恭敬的品德。可以说,“文” 是君子道德修养的 “源头活水”,没有 “文” 的滋养,君子的道德人格便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君子人格的完善,他通过不断学习 “文” 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同时也通过 “文” 的传授,引导弟子们走向君子之路。他对弟子颜回的称赞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便是对颜回通过 “文” 的修养达到高尚道德境界的肯定。当孔子说 “文,莫吾犹人也” 时,他所表达的不仅是对自己典籍学识与礼仪修养的自信,更是对自己通过 “文” 的学习,在道德修养上已达到与其他君子相当水平的认知。但这种认知并非自满,而是为他进一步追求 “躬行君子” 奠定了基础 ——“文” 的修养是 “躬行” 的前提,只有具备了扎实的 “文” 的基础,才能更好地践行君子之道。
二、“躬行君子”:孔子对 “行” 的极致追求
如果说 “文,莫吾犹人也” 是孔子对自身 “知” 的修养的客观判断,那么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则是他对自身 “行” 的境界的谦逊自省。“躬行”,即亲身实践、身体力行,“躬行君子” 便是将君子的道德理念、礼仪规范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践行君子之道,实现 “知” 与 “行” 的统一。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行” 远比 “知” 更为重要,“文” 的修养最终必须落到 “躬行” 之上,否则便只是空洞的理论,无法真正实现 “仁” 的境界。
(一)“躬行” 是 “文” 的归宿:从 “知” 到 “行” 的跨越
孔子始终强调 “知” 与 “行” 的统一,认为 “文” 的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 “行”,“躬行” 才是 “文” 的真正归宿。他曾批评那些只注重 “文” 的表面形式,而不注重实践的人,认为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即使将《诗》背得滚瓜烂熟,若不能将其中的思想运用到治国理政、外交应对的实践中,这样的 “文” 也毫无用处。在孔子看来,“知” 而不 “行”,如同 “学而不思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