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从孔子和歌观其处世与育人智慧(3 / 8)

加入书签

歌者对诗中思想的深刻理解与认同。此时,孔子的 “和之”,便是对诗中思想的再次肯定,也是对歌者价值观念的认同。例如,若歌者唱的是《诗经?小雅》中体现 “忠孝” 思想的篇章,孔子的和唱便是对 “忠孝” 理念的坚守与弘扬,表明自己与歌者在核心价值观上的一致性。这种思想的契合,是比情感共鸣更深层次的连接,也是孔子 “以友辅仁” 交友理念的体现 —— 通过与志同道合者的互动,强化彼此的道德信念,共同追求 “仁” 的境界。

(三)“必” 与 “而后”:严谨的态度与有序的互动

在这则记载中,“必” 与 “而后” 两个虚词看似不起眼,却蕴含着孔子严谨的态度与对互动秩序的重视。

“必” 字体现了孔子行为的坚定性与一致性。“必使反之”,意味着无论对方的身份、地位如何,只要对方唱得好,孔子都会坚持请对方再唱一遍。这一 “必” 字,排除了随意性与功利性,表明尊重 “善歌者”、欣赏优秀艺术是孔子一贯的态度,而非因时、因人、因地而异的权宜之计。这种坚定的态度,反映了孔子对原则的坚守 —— 对艺术的尊重、对他人的欣赏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不能动摇。

“而后” 二字则体现了互动的有序性。“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明确了 “请对方再唱” 与 “自己和唱” 的先后顺序,不可颠倒。这种有序性并非形式上的刻板,而是基于对互动逻辑的尊重:只有先通过 “请对方再唱” 深入理解对方的歌声与情感,才能在 “和唱” 时实现真正的共鸣与契合。若不经过 “必使反之” 的环节,直接 “和之”,则可能因对对方的歌声与情感理解不深,导致和唱流于表面,无法达到情感与思想的深度交流。这种对互动秩序的重视,也反映了孔子 “克己复礼” 的思想 —— 在与人交往中,通过遵循一定的秩序与规范,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三、育人智慧:孔子和歌之举中的教育启示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更是杰出的教育家,他的许多日常行为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这一行为,也不例外,它如同一场生动的 “音乐教育课”,为我们揭示了孔子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一)赏识教育:发现优点,激发潜能

“必使反之” 的核心是对 “善歌者” 的赏识,这种赏识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他始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与特长,并通过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孔子赏识学生的例子。例如,子贡善于言辞,孔子便肯定他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颜回品德高尚,孔子多次称赞他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些赏识并非空洞的赞美,而是基于对学生具体行为与品质的观察,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说服力,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与认可,从而增强自信心,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

在 “和歌” 事件中,孔子对 “善歌者” 的赏识同样具有这样的教育意义。对于 “善歌者” 而言,孔子作为当时极具声望的学者,其 “必使反之” 的行为是对自己音乐才华的最高肯定,这种肯定能够极大地激发其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促使其在音乐领域不断精进。即使 “善歌者” 并非孔子的弟子,这种赏识也可能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 让其感受到自身价值,从而在其他领域也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的才能。

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孔子的赏识教育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与家长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动辄批评指责,却忽视了对学生优点的发现与肯定。这种教育方式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抑制学生的潜能。而孔子的 “必使反之” 告诉我们,教育者应当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受教育者,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通过真诚的肯定与鼓励,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在自信与快乐中成长。

(二)体验式教育:亲身参与,深化理解

“而后和之” 的行为则体现了孔子 “体验式教育” 的理念。孔子认为,知识与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