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论孔子 “多闻多见” 的求知智慧(5 / 15)
达数年的深度思考与实验探索,分析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研究其化学性质,最终成功提取出镭元素,为核物理与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若缺乏深度思考,居里夫人的 “多见” 便只能停留在 “发现异常放射性” 的表层认知,无法实现科学上的重大突破。
在企业管理领域,“多见 + 思考” 也是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例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经常深入市场一线观察行业动态(“多见”)—— 他发现通信技术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全球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单一技术领域的优势难以长期维持。基于这些观察,他深入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出 “华为的冬天”“向死而生” 等理念,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布局多领域技术研发、拓展全球市场。正是这种 “观察到趋势、思考出对策” 的模式,让华为在多次行业危机中屹立不倒,成为全球通信领域的领军企业。反之,若管理者只注重 “多见” 却缺乏思考,便会陷入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的困境,无法把握市场本质与企业发展方向,最终导致企业陷入危机。
(三)“多见” 需突破主观局限,保持客观视角
“多见” 的过程中,人往往会受到主观偏见、经验主义的影响,导致观察结果偏离客观事实,进而影响认知的准确性。因此,真正的 “多见” 需要突破主观局限,以客观、理性的视角看待事物,避免因个人好恶、固有经验而对观察对象产生误判。
孔子在 “多见” 时,始终保持着客观中立的态度。例如,他在评价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时,既不盲目推崇某个国家的模式,也不片面否定某个国家的尝试,而是基于客观观察进行分析。在卫国,他看到卫灵公虽有治国之志却缺乏实际能力,朝政被权臣把持,便客观指出 “卫灵公之无道也”;在齐国,他看到齐景公重视礼治、关心民生,便肯定齐国的政治优势,但也指出其 “不能善终” 的隐患。这种客观的 “多见” 态度,让孔子能够全面、准确地认知各国的政治状况,为其思想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客观依据。
在历史研究领域,突破主观局限的 “多见” 是确保研究真实性的基础。历史学家陈寅恪在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时,不仅广泛查阅正史文献(“多见”),还注重收集墓志、碑刻、敦煌文书等一手资料,通过多方印证来还原历史真相。他在研究过程中,始终避免受到传统史观或个人情感的影响,例如在评价曹操时,既不认同《三国演义》中对曹操 “奸雄” 的片面刻画,也不盲目推崇其 “治世之能臣” 的形象,而是基于史料客观分析曹操的政治举措、军事才能与历史影响,最终形成了公允的历史评价。若陈寅恪在 “多见” 时被主观偏见左右,其历史研究便会失去学术价值,甚至误导后人对历史的认知。
在现代新闻报道领域,客观的 “多见” 更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准则。优秀的记者在进行新闻调查时,会深入事件现场,采访不同立场的当事人(“多见”),并避免将个人观点融入报道中。例如,在报道一场社会争议事件时,记者不仅会采访事件的受害者、目击者,还会采访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甚至是与事件相关的对立一方,通过全面、客观的观察与记录,向公众呈现事件的完整真相。若记者在 “多见” 时带有主观偏见,只采访符合自己立场的对象,便会导致新闻报道的片面性,引发公众对事件的误判,甚至引发社会矛盾。
四、“多闻” 与 “多见” 的辩证关系:相辅相成的求知双翼
孔子将 “多闻” 与 “多见” 并列提出,并非偶然 —— 二者并非相互独立的求知路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求知者获取知识、深化认知的 “双翼”。缺乏 “多闻” 的 “多见” 会陷入 “经验主义” 的误区,缺乏 “多见” 的 “多闻” 则会沦为 “纸上谈兵” 的空谈,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求知目标。
(一)“多闻” 为 “多见” 提供理论指导与认知框架
“多见” 虽然是获取直接经验的重要方式,但并非盲目进行 ——“多闻” 所积累的间接经验,能够为 “多见” 提供理论指导与认知框架,帮助求知者更有方向、更有深度地进行观察与实践。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